通过优秀的事迹材料,人们可以看到他人的拼搏与奋斗,从而激发自己的斗志和动力,卓越的事迹记录可以展现个人独特魅力和实力,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篇1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农民工刘汉平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农民工转型为家乡有名的汽车服务公司老板。
刘汉平,男,1971年9月出生在留坝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0年刘汉平高中毕业后,出外到太白金矿打工,没有任何技术的他在矿厂每天重复着繁重、危险的体力工作,一月也挣不到几个钱。恶劣的生计环境,让刘汉平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让他明白要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经过考察,刘汉平发现汽车修理虽然累些、脏些、可是收入高。于是1995年,刘汉平辞去矿厂的工作,回家乡后到本县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汽车修理技术。由于刘汉平聪明好学,不怕脏累,通过几年的学习,他成为修理厂的技术骨干。虽然收入高了,可是刘汉平觉得自己总不能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在一番深思熟虑后,2000年,他在银行贷款3万元开办了一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创业之初,由于修理厂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几个员工,刘汉平是即当老板又当员工,常常身先士卒,带头干脏活、累活。由于刘汉平的修理厂在经营中一直本着诚信经营、热情服务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单生意,使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初见成效的刘汉平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开拓创新。因此,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获得了汽车维修技师的称号,而且每年都要派遣员工到西安、长春等地的汽车生产厂家进行修理技术深造,不断提高员工的维修专业水平。在工作中提倡讲文明、讲质量、讲效益的严格制度,加强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树立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源动力。在抓经营抓管理的同时,刘汉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心系职工,体察民情,干群同心,和谐创业。他在全公司强力落实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专门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职工综合宿舍楼,改善职工的住宿、餐饮条件。同时对成绩突出,在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岗位能手给予物资奖励。正是由于刘汉平心中装着职工,干群关系密切,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涨,企业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呈现出浓厚的“以和共事、以和谋事”的和谐创业氛围。作为留坝县汽车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刘汉平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极为注重社会效益。多年来,他一直扶贫助困,帮助弱势群体,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10余万元。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身边的青年朋友,为他们提供经验和机会。公司吸收了很多下岗职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48名职工中,除了3名退伍军人和16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余的都是返乡农民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经过十一年来的艰苦创业,刘汉平的修理厂也由最初的4个人,发展成现在的拥有48名员工,营业面积扩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达500余万元的留坝县南城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能够提供汽车修理、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汽车装饰等服务项目,已成为当地修车界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陕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陕西私营企业协会评为“光彩之星”、汉中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先进企业”等称号,刘汉平个人也被县公路管理段聘为路政行风监督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刘汉平将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他将继续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篇2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启恒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篇3
42岁的冯松雷是河南省宜阳县白杨镇瑶凹村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吃苦、脑子活,外出打工10余年,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头,硬是从小工干到了电子产品企业的工程师,拿着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他成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羡慕的对象。
但是爱折腾的冯松雷心里总是“不得劲儿”。“我再打工又能怎样?”便外出闯荡的冯松雷经历过“进厂难”,也遇到过“用工荒”,就连自己长期工作的企业也由100余人扩大到3000余人,他说:“出去打工这些年,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阔了眼界,所以总谋划着自己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眼瞅着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自立门户,底子薄的冯松雷既羡慕又无奈。“不能创大业,那就创小业。”,冯松雷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刚回乡找机会,也有碰壁的时候,开过电脑店,做过物流,搞过养殖,效益都不好。”
,宜阳县鼓励当地农民发展艾草产业,头脑灵活的冯松雷从中嗅到了创业的契机。“从小就在山坡上割艾草、卖艾草,却不知道艾草加工是个大产业,尤其现在讲究养生,艾草产品销路很好。”找准创业方向的冯松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资金,宜阳县人社局帮他累计协调贷款100多万元,冯松雷的艾草事业由此起步。
经过两年发展,冯松雷的艾草加工厂销售额已达110余万元,带动约1500户农户种植艾草增收。今年年初,原在外干建筑工的冯罗红和妻子都到艾草加工厂上班,夫妻两人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冯罗红说:“我年纪大了,建筑工快干不动了,人家在村里创了业,我们就近务工,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如今,冯松雷生产的艾枕、足浴包、艾条等产品已远销广东、重庆等地。“现在我们已经和省内外30余家店铺合作,进行艾灸培训,提供技术和产品,希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冯松雷对未来的发展已有明晰的规划。
实际上,在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宜阳,像冯松雷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近年来越来越多。宜阳县人社局局长陈世俊说,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技能,攒下了资金,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更好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碰到合适的机会,外出务工人员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回乡创业。
通过提供创业引导服务,并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持,仅今年前9个月,宜阳县就有2800余人返乡创业。至今,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宜阳县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000余家,带动约两万人就业。陈世俊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自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篇4
XXX同志系AA县麒麟镇梅花村人,男,现年37岁,现任梅花村委会副主任,又是有名的种田大户。从1997年开始承包团结圩内村集体耕地400亩,开展种植单季优水稻。十年来,他刻苦钻研,勤奋耕耘,科学种田,不仅使自己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而且心系村邻,不计报酬的帮扶、带动本村56户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年人均增收1000元,赢得了本村村民的广泛赞誉。2007年,种粮面积400亩,年产优质杂交稻600000斤,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上缴税费2万元,年纯收入16万元,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
XXX同志居住在菜籽湖畔梅花团结圩边,站在门前,放眼望去,广阔的万亩圩田尽收眼帘;稍略观看,河水清澈,圩田土质肥沃。就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滋生了种粮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XXX。原先,XXX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不安于现状,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由此走上了一条创业致富之路。
1997年,适逢改革开放中期,虽然当时粮食价格不断回落,但刚从学校走上社会几年的XXX敢于突破,大胆承包了麒麟镇梅花团结圩400亩村集体耕地,并签订了十年长期承包合同,一次性拿出承包租金11.3万元,开始进行单季优质稻种植,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获纯利5万元。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不断积累,XXX已成为全镇有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人。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了种粮补贴,规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XXX吃透政策,瞄准市场及时更新了水稻优质品种,4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两优培九优质杂交稻,他还加大了种植业方面的投入,投资10多万元,添置了一台大马力旋耕机、一台拖拉机、机械喷药机、水泵等家用机械,季节性雇佣短工60余人,甩开膀子大干了四年。近四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价格连年攀升,每年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短短几年时间,使他成为资产50万元的致富能人。
如今,梅花团结圩经过历时三年的土地整理及复垦建设,圩口万亩良田更加平整划一,XXX信心十足,充满激情,他正在与村里领导洽谈,牵头十多位种粮大户,准备签订田地承包合同,整体承包圩内耕地,进一步扩大种粮面积,开创能人创业新篇章。
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篇5
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13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13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15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宏斌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杨宏斌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杨宏斌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
农民工事迹材料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