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思与总结的教案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撰写教案时,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快速查阅和准确执行,,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荔枝颂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荔枝颂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
导入——感知——品读——迁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
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讨厌蜜蜂
②喜欢蜜蜂
③赞扬蜜蜂
④学习蜜蜂
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
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
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
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
1.学生齐读十八段
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
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
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荔枝颂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学习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 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 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 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 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 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 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3、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 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 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九、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荔枝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点拨法。针对课文的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各段信息要点,概括大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同学们,这是我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种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今天,我们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zēnɡ xiāo lǐ lào jūn ɡuī dì zǐ zhù
2.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学生分头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概括。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其余同学评议。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实物投影显示):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他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明确:
(1)我认为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不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挈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来加以说明。
2.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要求顺序合理,条理分明。
荔枝颂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知识单元学习指导: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4、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5、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6、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明确: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
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主、准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与测评》
荔枝颂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
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
(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
(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
外壳
颜色
外部形态
(表) 形状
南 大小
州 果实特点
六 (主)
月 (里) 内膜
荔 内部结构 果肉(假种皮)
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
丹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
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3)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①②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①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②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荔枝颂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