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优秀的教案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一个周全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二上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二上教案篇1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你怎样理解这四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各用一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孤城”、“羌笛”、“杨柳”、“落日”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请你找出一些带有上述意象的诗句加以吟诵,说说这些意象在古诗中一般有什么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探究活动:你赞同以下说法吗?请你查找有关资料或网站,与同学展开辩论。
1、王之涣的'《凉州词》首句有些版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有人认为后人广为流传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错误的,因为在凉州根本见不到黄河,只能见到黄沙。
2、有人说河西走廊距青海千里之遥,那里根本无法看到青海的云,王昌龄《从军行》把“青海长云”与“孤城”、“玉门关”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
3、对于“属国过居延”,课文注解“属国”是官名,指使臣。另一种说法认为“属国”指的是附属国,这句诗是“过属国居延”的倒装。
四、读了楚楚的《草原散章》,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答:
《边塞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羌()笛候骑()锦衾()踱过去()
风掣()红旗屏()息繁衍()缠绕()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àn()海zì()情心jīng()摇荡luán()生迁xǐ()惊hóng()一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学生大多时间扎在作业堆里,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实践,学校即使开展这样的活动,也不过是捉襟见肘,难以凑效。
b、黄继光同志肆无忌惮地扑向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
c、在这种地方,像这样的洞穴是随处可见的,鼹鼠挖地道的本领本来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智慧的杰作”。
d、战斗胜利了,敌人彻底被我们击溃了,战士们一路上激动又兴奋地放开嗓子引吭高歌起来,歌声回荡在这个小小的山谷中。
4、默写。
初二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初二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目标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dquo 初中地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初二上教案篇4
教学目的
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
重温规章制度,拟定新学期打算。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育
1、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清洁时间、早读时间、午自习时间、放学时间、作业时间,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集合整队:快、静、齐。
9、午读:课外阅读资料,成立图书角,完成有关阅读习题。
10、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二、安全教育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3、走出校园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饮食安全(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不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同学们我们要将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
三、卫生习惯:
1、教室里将桌椅摆放整齐,抽屉内无杂物。地面无纸屑,教室墙壁、桌面无乱贴乱画痕迹。值日生将黑板擦净,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2、每个学生要养成“三要”、“四勤”、“八不”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要”: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
“四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
“八不”: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不吃零食,不挑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吸烟。
四、总结:
谈谈新学期打算,提出奋斗目标。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的成长的重要作用,为使自己走向陈功奠定基础,因此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让学生能够辨识好的学习习惯呵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并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班会形式:叙述、谈话、讨论、问答等形式。
教学过程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上学时间都在三年以上,通过这些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很多丰富的知识,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对于你们是非常熟悉的一件事了,但是好的学习习惯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件事。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我们学得轻松安闲,又有效率,还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讨论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1、课前,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课前预习,首先要熟读课文,学会带着问题学习:
(2)课前预习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好不好(指名学生叙述事例,让学生辨别正误。)
a、上课前老师正要走进教室,只见教室内几位同学追逐打闹,其他同学呐喊助威。
b、上课铃响了,某同学还在校园内慢悠悠地走,而且经常迟到。
c、上课前,小红把学习用品预备好,在认真的预习课文:她的同桌桌面上干干净净,还在玩电子表。
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同学的表现,你们有没有?在认为自己在课前学习习惯做得怎样?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了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课堂上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上课认真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要起立,声音洪亮:要发言,先举手。
(2)上课坐姿要端正,读写姿势要正确,努力做到“三个一”。让学生说出那“三个一”
(3)做也要字体端正,规范,书写格式正确,纸面清洁,写作业时不三心二意。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好不好?(指名学生叙述事例,让学生辨别正误)
a、课堂上,老师在讲课,下面的同学在小声说话,有的在做小动作,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偷吃东西,有的趴在桌子上睡大觉。
b、课堂上,老师子在提问问题,甲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乙同学低下头,老师叫到时,慢腾腾的站起来,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小。
c、课堂上,甲同学认真写字,纸面清洁:乙同学边写边玩,用脏乎乎的橡皮擦子,纸面像个大花猫。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同学的表现,你们有没有?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做得怎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课后,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
(1)先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然后在做作业。
(2)按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好不好?(指名学生叙述事例,让学生辨别正误,问问同学们有无这种情况)
a、张鹏同学边走路边看书,非常认真:李清同学在边看书边吃饭;王涛同学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看书;刘涛同学在黑暗的屋子里看书;孙浩同学在刺眼的阳光下读书;赵彤躺在床上看书;丁松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b、小明认真独力完成作业,再出去玩;小华让哥哥帮他把作业做完;休息日两天,小刚玩得开心极了。明天就要上学了,今晚拿急急忙忙把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小玲从来不做。
4、考试时,我们该怎么做?
让学生讨论发言。仔细审题,认真答卷;自己做自己的,不看书,不交头接耳,不东张西望。
5、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考试时该怎么做,能辨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习惯,并敢于剖析自己的不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将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初二上教案篇5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初二上教案篇6
一、课文分析:
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
提示:
(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1-3,4-7,8)
(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
归纳: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
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同样,桥处于河流之上,联结着两侧的人家,也将线与面联系了起来,并且还多了变化)
③“圆的桥洞(面)、方的石块(面)、弧的桥背(线)”(桥自身就有线与面的对比,联系不同的线与面就显得更加“和谐,得体”
④“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没有将桥单独欣赏,而重视桥在什么之中的作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桥可以联系不同的线与面,它在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不同的形象)
⑤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形式美”主要指什么?(变化、联系)文末所说道的“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构成”就是指构成富有变化的画面,“联系”就是指联系不同的形象,正好与之对应。只是作者在此处拓展了一步,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绘画、诗歌、散文……,只要起到了这个作用,就都具备了“桥之美”。
那么,作者如何阐述桥之美呢?他主要通过举例的方法。他举了哪些例子?起了什么作用呢?
3、分析例子,体会桥之美。
(1)归纳4-6中所举的事例,注意这些桥所处的环境。
4乌镇密密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拂着的石桥、苍茫湖水中的长桥、山区的风雨桥。
补充:①“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作者在此化用了北宋大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也是写分别的场景,主人公想象自己在分离之后,无奈上路,酒醒来,伴随自己的只有微风,一轮新月和飘拂的岸上杨柳。作者在这里指即使没有“晓风残月”,仅有杨柳及小桥就足以令人心动意迷。
②“风雨桥”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因为桥上有廊有亭,可以遮风挡雨。它在山区,山区多急流,多飞瀑流泉。
5《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桥(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险峻环境中的索桥
6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直线桥
补充:③成昆路是成都至昆明的铁路,这里正处于西南山区,铁路要穿过许多险峻的高山峡谷。
(2)4中的四个例子之间有什么关系,被放在一起?
提示:作者在描写环境时,常常反复强调环境的特点,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归纳不同环境的特点。再来看桥,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乌镇芦苇,“密密的”“密不透风”。桥,“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构成鲜明的对照”。“对照”就是对比,什么对比?(密疏)
②乡间细柳,“飘丝”,“纤细的游丝”。桥,“坚硬的石块”。两者间同样有对比,什么对比?(软硬)
补充:这里的“软硬”也可以指情感的软与硬。留恋,依依不舍,就是表现内心柔软的一面。无奈分离,就要“硬”起心肠。《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表现了“软硬”情感的对比。因为包含这种情感,才会令人“*”。
③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单纯明亮”,空旷而有些单调。“卧龙一般”的长桥给湖水带来了什么?
提示:坐小船与在桥上走,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到桥洞中的风景)
作者说此时“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史诗”有两个特征,一是要有足够的长度,二是要有丰富的内容。长桥有这两个特征吗?(长桥有足够的长度,每个桥洞中可以展现不同的画面,53孔就是53幅画,这些画还会因天空、水面、光线、船只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
这里是什么对比(疏密,不过于乌镇的石桥刚好相反)
④山区,“桥下多半是急流”“飞瀑流泉”。在风雨桥上,人们在干什么?(“驻足欣赏”,风雨桥可以遮风挡雨,人们在此也就自然要停留下来。)这是什么对比?(动静)为什么作者用“搏斗”一词中来描写“画家和摄影家”?(与“驻足”对应,同样形成了动静对比。同时,也说明他们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动静对比之美非常的艰难。当然,这也是他们的天职所在。)
⑤总结,四个例子都表现了桥与环境之间的什么关系?(对比)桥与环境的对比,使画面有了变化,这就是桥的“形式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3)5与6之间有什么关系,又说明了桥之美的什么内容?
提示:5,作者是在欣赏桥之美;6,作者则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说明如何表现桥之美。注意两节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观赏《清明上河图》局部虹桥画面,桥上有人,桥下有船,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店铺,而焦点就是桥。“矛盾的发展”为什么能“促成戏剧的*”?(矛盾的发展,必然使许多人物卷入其中,许多相关的事件在此刻交织)同样,桥也联系了许多的形象,作者如何指出其作用?(“形象的重叠及交错”)在6中,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努力寻找“重叠及交错”的形象?(“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同样,因为无法找到能够让六和塔与钱塘江大桥“相衬托、呼应”的角度,他无法构图。
补充:虹桥下实际发生了一次事故,运河中的船只是不能调头的,而这条船只冲向对岸,明显失控了。桥上有人扔下绳子,船上有人试图接绳子,都是为了控制住船,但没有成功。运河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虹桥下应当是一个码头,原本就人流不断,此时更是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形成了画面的*。
②一片广阔的庄稼地,只有庄稼,的确有些单调。桥联系了哪些形象?(桥下的流水,浮萍、杂草,而且它们还随着水流动,就打破原有单调。因此作者使用了“刺破”一词,表现桥联系了不同的形象,打破了单调的场面)作者称“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如何歌唱?(那些形象就是桥的音符,打破了单调,给环境带来了“热闹”)
③索桥只是一道线,它的生命力从何而来?(“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使索桥有了生命力)同样,为什么成昆路上的直线桥“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是否能够找到衬托它的“多种多样的线”)
④作者在这两节用了几次“寻”、“寻找”?(“他们寻桥”“寻找与桥身的……”,都在寻找与桥相联系的不同形象)因此,在成昆路上,作者“前瞻后顾”,也是在寻找能够与直线桥相衬托的线。
⑤5、6,一重点谈理论,一谈实践,但都表现了桥对于不同形象的联系作用。
(4)作者在文末举出鹊桥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鹊桥形象与意义都好,还能够联系古代的神话与古今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飞动的喜鹊也让桥富有变化,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同样有着桥之美)
4、举例拓展,感悟桥之美。
我们在上课伊始所举的词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诗中的小桥不仅联系了不同的形象,还带来画面的变化——人独立小桥之上,是平静的,但内心的思念却是激烈的;人虽未动,但送别时人就从桥上走向远方,目光一直追随而去,同样也是动的。诗的桥,同样让画面发生变化,联系了不同的形象,也具有“桥之美”。桥正因为有这样独特的魅力,才会令历代文人画家倾心。
初二上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unit1ihaven’tdonemuchexercisesinceigotmycomputer.
二、课型:
listeningandspeaking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下列单词和词组:cough,fever,headache,stomach,ache,stomachache,toothache,ill,this,since,cold,catchacold,takesb.’stemperature,fastfood,health,take
2、能使用现在完成时与for和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连用的结构。
3、能够听懂听懂疾病及症状的描述和关于健康生活习惯的表述并获取相关信息。
4、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医患间的角色扮演和对话。
四、教学重难点:
1、能使用现在完成时与for和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连用的结构。
2、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医患间的角色扮演和对话。(难点)
五、教学准备:
课堂整体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本课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利用各种图片和习题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本节课需准备:ppt课件、挂图、课堂练习表格、奖品
初二上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