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与他人不同的独特视角,读后感中可以讨论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效果,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1
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男女平等,相比之前已经很好,但要完全做到我觉得还得再过个好多年。因为天生男女生理构造的不同,女人容易被当做弱者,所以男人容易轻视,而女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容易示弱。撒个娇,流个泪,卖个萌,男人基本上容易买账。因为这种个体的大部分存在,所以一部分强调男女平等的女性遭受很多的.轻视和偏见。
生孩子是女人的能力,但别把她当成是一种义务。女人生下来不是成为某个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男人在事业上拼搏,大家都说事业有成,而女人为事业打拼,最后还总是会听到“女人不用那么拼,最重要是找个好老公。”“事业有成又怎么样,还不是嫁不出去”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说实话听的真的很烦。女人的意义就是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将孩子扶养长大,如果孩子没教好,都会指责母亲的没用。孩子难道就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吗?无论说多少次男女平等,却始终不能。
真希望能看到真正男女平等的一天。
做为人生活在世界上本就不容易,不分性别,别再说女人命好不用工作在家干活。大多现实的情况是女人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父亲宛若死了一般。女人说一句不容易就是女权,男人对女人拳打脚踢就是释放压力,理所当然。
这社会畸形的令人可怕。
人长了脑子还是用来好好生活吧。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2
趁女儿午休,看了这本《82年的金智英》。
当然会感同身受,虽然我是92年的,但女人的烦恼是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且无国界的。
家里兄妹多且是女儿身的应该都经历过:从小习惯把好吃的让弟弟多吃,而且弟弟爸爸几乎不用做家务,童年的自己并不反抗还给自己找了好多理由去解释应该这样。
我自己上学时,女老师比较多,很奇怪的是她们大多数偏爱男生,女孩们经常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所谓教学条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个班的男女比例大概是9:1。
金智英并非叱咤风云的职场女强人,她是一个工资低于男性的普通女职员,也许有人会说,那她为什么还不甘心做全职妈妈?那么后面又出现了一位心理医生的妻子,她是一位能力高过丈夫的数学天才,却也为了孩子家庭选了兴趣之外的安稳工作。也许又有人说:总得有一个人牺牲,女人适合做这个角色……
是的,当这些问题发生在绝大大大多数女性身上时,大家便习以为常地认定这没问题呀!甚至当事人也会稀里糊涂地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
只是,曾是女儿的妈妈们,要怎样去抚平内心不小心被激起的波澜?像金智英那样,通过病态地演绎着别人的角色去诉说内心的苦楚?或者像那个当了医生的数学奇才妈妈一样,一遍一遍地去解小学儿子的数学题?
小说无解,且很短,短到我以为还没到高潮情节,竟这样戛然而止了,留下的尽是自己对此的思考。
这么一个平常又被人述说良久的话题,该称为女权运动吗?我并不赞同。据我所知,女人并不想凌驾于男人之上,我们只是想,在做女儿做妻子做儿媳做妈妈的同时,做自己。作者:真真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3
生活在男女差异对待的环境的金智英,从小就被灌输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上学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上班后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归类,或者说贴标签。它的规则告诉大家,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你就是另类,就会受到排斥。
似乎从很小开始,我便一直受到慢性咽喉炎的困扰。在我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身边就会有朋友或者长辈,一听到我讲话,就充满了疑惑。有人就会开玩笑问我:“你讲话声音怎么这么小,害羞呀?”下一句话一般就是:“像个小姑娘一样。”在他们看来,似乎声音小,就等于女孩子,顺便得出没有男子气概的结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三个概念混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男生就应该高声大气,否则就是女性化。
其实于我而言,不过是因为偶尔干咳,导致讲话太累,索性少讲话,或者小声讲话。而对于刚刚接触我的人来说,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刻板印象正是大家在不熟悉细节的领域进行快速认知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不需果进行比较、分类、选择等过程,仅仅是预先决定和预先判断了一个结果。这种缺少思考的方式,为大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同时,也阻碍了思维的活动,不能客观描述一个独立个性的真实性。
刻板印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洗脑,让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必须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就不算个男人,或者没有男子气概。从而使得他人不能按自己的愿意来生活,形成一种压迫,造成非常大的焦虑。在被周围人对于讲话声音小开了好多次玩笑之后,以至于在以后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要尽量大声说话,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热情,直到嗓子沙哑。当回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要喝胖大海、罗汉果或者甘草来润喉。久而久之,越来越不喜欢社交,更为难堪的是,很少有人能够相信我这种外向型社交恐惧症的存在。
很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传统。男女被塑造成各自应该的模样,如果这些模样与内心的期望有严重冲突,出现了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个样子,就会对他人议论纷纷。从深层次上讲,其实是一种群体认知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偏见。认为自己的行为才符合大众群体的审美,产生一种群体的优越感,从而对于不符合这个审美的人群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或者印象,乃至具体的歧视的行为。说到底,还是因为缺少理解和包容,才总对别人指手画脚。就像我,仅仅只是因此讲话声音小,就会引起不知情的人的无端取笑。
或许,我们很难去改变整个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但是,清醒的意识就像一个敲门砖,通过自我的觉醒,开始注意到差别对待和以此造成的伤害,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反抗这些不平等,这或者就是我们想要的吧。如果真的认为做某件事是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认定了就大胆去做,不要因为别人说你是男性或女性就犹豫或者退却,除非自己内心不喜欢了,否则没人能让你停下!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别人的非议,不过因为没有活成别人习惯的样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该被一个固定的模塑造成大家期待的模样。我们生而不同,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寻求自由与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不是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李银河所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4
看了这本书两个想法。
首先,虽然是说的普遍全球的男女平等问题,但这里暴露的更多的是韩国自身的问题。加上最近爆发出来的崔雪莉问题,这个被财阀垄断的资本国度本身阶级流动就相对固定,思想的封闭更是循环在各个阶层,女性的奴性根深蒂固,虽然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有所反抗,但仍旧止步不前难以改变。女性的出路和价值被更多指向了娱乐圈,指向了“饥饿游戏”里的潜规则(与文本无关不多说),指向了家庭内部自我身份的确立,指向了相夫教子的偏安姿态。(韩国近几年给人感觉真的快完了)
然后是对这本书提到的几个时间段的不平等事件。幼时的.男女顺序问题,求学的工作导向问题,工作期间的孕期问题,生育后的家庭分工问题……这大概是每个女生都会经历的问题吧,着实难以解决。但我感觉韩国那边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更多是在于①财阀垄断背景下的家族继承传统影响全国范围的家庭内部思维②非独生子女的家庭让男性身份再次突出③男性的理所当然④女性对女性的谴责压迫……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男女无法真正平等。因为当你提及到“追求”男女平等,这世界便已经不平等了。真正的平等应该是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实践,而不是嘶声力竭却无法改变的痛苦追寻。(当然我们是需要把平等吼出来,那种“if its not me who?if its not now when?”的坚定绝对不能退缩)
读书少的幼稚想法,轻喷。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5
故事中最洒脱的女性是金智英的母亲,她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睿智的目光,也敢反驳丈夫家庭的优越是因为她的功劳。可她也只是在生了二个女儿一个儿子,粥店经理得利,买了大房子才这样。面对婆婆的无理要求,流掉第三个女儿,那些时刻她也是脆弱的。拥有了很多功劳才有底气这样反驳,而这反驳对丈夫根本没有任何损伤。
女性为何在社会上如此忍气吞声呢?为什么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呢?休假也好,上班晚到也好,好像实行起来总有难度。
在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制度保障福利,却让招聘者在招人时优先考虑男性,面试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处在尴尬的年纪求职,总会遭遇更多挫折。
令人不解的是,似乎就连女性也对女性不友善,理所当然地享受媳妇侍奉的`婆婆,地铁上辱骂金智英的女学生,女性意识都没有完全觉醒,只靠几个人的力量,也太微弱了吧。
故事的最后,男医生因为金智英的经历理解了他优秀的妻子,却在女职员因为生育离职后仍然决定下次要招一个单身女性。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其实还是固守着旧习,所以就结果而论,应该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改变。」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6
3月29日,我看完了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看这个小说题目中的人名,就知道是韩国的小说,确实如此,小说不长,所以我才可以在大半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全文。小说朴实如华,就如同讲述邻居女孩,故事看起来特别的真实,就如同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朋友、姐妹、同事、邻居,那么平凡无奇,随处可见。她的故事可以说是稀松平常到毫无爆点可言,可以说,无论是作为韩国的女性还是中国的女性,我们基本上过着这样的生活,在结婚辞职带孩子方面,中国的女性好像比韩国更好些,这一点更感谢中国的国情。
金智英在生完孩子后由于得不到家人的特别关照,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小说的结尾,是她的先生带她去进行心理咨询,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抑郁症得到解决,好了之后呢,她会怎么样?小说没有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到这个结尾,我的心情是压抑的。相比之下,我很喜欢智英的妈妈,我认为她的妈妈一辈子活得明白,也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生于传统的韩国家庭,只上到小学,就出去打工了,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家里都认为女孩是赔钱活,长大后是要嫁人的,所以,家中不主张女孩读书,而是供家中的男孩读书,生在那时候的家中,她的母亲也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家家如此。15岁后,她与姐姐外出打工,供两个哥哥,后来是弟弟读书,而也就是外出打工开阔了她的视野,她自己补习功课,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习,并取得了初中、高中的学历,也正是因为学习增长了见识,所以,她结婚后坚持让自己的女儿上大学等等,并一直坚持工作补贴家用,换了大房子,并开了店,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实现了从小的梦想。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每个人走的路,都带着家庭的烙印,但长大后,你的学识,你的视野觉得了你的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只要有梦想,只要坚持,所有的都会梦想成真,女人要想过得好,从个人的经历来说,一定不要指望别人,记住,你的贵人是你自己,你要用你的努力,换取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7
中国的女性可能是比韩国稍微住在一个好一点的情境,但是感觉金智英就是生活在身边的一个普通女性,或者说可能就是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刘女士在我从小到大一直念叨着她的理发店梦。说着自己以前的手艺有多好,一直想开个店但是没去做,后来有了我和弟弟就更没有去做了。还说他以前的工资随随便便就可以买双快八百多的耐克鞋了,这还是在二十几年前。具体数字我记不太清是不是这个了,但是应该是妈妈的光辉岁月。刘女士还老是后悔的说你看那条街上一直没有理发店,要是以前开了店现在可该多有钱生意多红火。
但是随着我越来越大,我和弟弟都上了大学。我出国读书,弟弟也是平时住宿只有周末才回家。我想着每天在家落寞的妈妈,提出让妈妈出去找她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她说她现在年纪这么大了没有人会要的,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一技之长,也就会做做家务,出去了顶多给人家去打扫卫生。我每次听了都心很酸,但是又很生气我的妈妈在家里被磨平了棱角。
刘女士,每天要在家拖两遍地,把家里所有的家具擦一遍,前一天所有的脏衣服都手洗一遍再丢进洗衣机洗一遍。再每天只要我们其他三个有一个人在家,他都要烧三顿饭,不论我们多晚起床,还要洗好削好至少两种以上的水果。感觉只要我在家,她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我们随时被勒令着抬起脚或者从房间换到客厅里去坐。在家的时候感觉妈妈的眼睛像雷达一样,每分每秒都能捕捉到我掉落的头发。但是,“不论哪个领域,技术都日新月异,尽量使用劳动力,而唯有家务事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妈妈也总觉得我们不认可她的努力,虽然我们可能的确表现的有点坐享其成了,但是我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除了刘女士,家里剩下三口人最常说的就是“我帮你做点什么”。我觉得,我弟也这么觉得,帮你扫下地,帮你擦下灰,就是很正常的中国人语言表达啊。但是总是激起妈妈的怒吼,什么叫帮我做,难道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为此总是引起我和弟弟的不满,觉得妈妈真的无理取闹。但是看着金智英积蓄已久的怨言“能不能不要再说帮我了?帮我做家务,帮我带小孩,帮我找工作,这难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吗?....干吗说的好像是发善心帮别人做事一样?”我才意识到这原来不只是我的妈妈特别敏感,这真的是个问题。一年没见到妈妈了,这句话又被提起,我写在笔记里提醒着自己,希望以后不要再犯这样子的愚蠢的错了。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