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让观众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深度,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孩子观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学孩子观后感篇1
学习,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学生的职责。学习不是为父母、老师而学,而是为自己学的。可是怎样去学,有什么方法学的轻松点。就连自己还没找到适合的方法。
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学习本来就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相反的,学习是乏味枯燥的,根本没有专家所说的那么的有乐趣。说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受苦的,前半辈子吃苦多,后半辈子就会幸福快乐。这句话是对的。不同的人会对学习有不同的态度。学神、学霸、学渣这三个词都是来形容不同等级的学生。可是我们真的只屈于这三个词吗?那么容易认输吗?
我们还年轻,还有梦,不可以只认命。学习好的人也是他们拼出来的,而那些成天羡慕他们的人又做到了什么。你们付出了么,拼了么。你们没有!我知道现在的学习压力大,有些人承受不了。可咬咬牙不就过来了吗,有什么好抱怨的。
学习本来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也是件天方夜谭的事。我们必须努力,残酷的社会会让我们明白一切。不要去羡慕,不要自暴自弃。我们跟他们一样好,并不比那些学习好的人差。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自己去努力,去实现,那种滋味应该是很甜、很甜的。
所以,放下你那吊儿郎当的姿态。拿起书本,在书海中遨游,也别有一番滋味啊。
学孩子观后感篇2
这是一部让人泪如雨下的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开开的小孩和一只叫小胆儿的小狗一起生活。故事的开头是开开的爸爸妈妈进城打工,上车后,开开就在车后追着哭,当时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其实,我和开开的遭遇是一样的,只不过开开是被留在了农村,而我,是被留在了这个城市。
接下来的情节,是开开的爷爷在一天晚上悄悄地去世了,当时我就哭出了声,我也是和爷爷在郑州相依为命,我能体会到开开要为此忍受多么大的痛苦,更可以想象一个人生活在村子里,是多么的可怕啊!
电影的最后,开开和爸爸一起去了城市,但是却面临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和心爱的小胆儿分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呢?
我真希望开开能和爸爸妈妈在城市过上好的生活,希望小胆儿能回到开开身边,更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爸爸妈妈身边读书。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
学孩子观后感篇3
我看过的电影有很多,最让我感动的是《念书的孩子》,这部电影能触动人的心灵,电影中的情节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
影片讲述了一个山村的留守儿童开开,他的爸爸妈妈去城里打工了,只留下年仅9岁的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后来又捡了一只流浪狗“小胆儿”。开开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他就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怕爷爷寂寞,吃过晚饭他就给爷爷读学校学的课文,小狗也趴在床下抬起头,像能听懂似的认真地听着。开开上学时,小狗总陪伴着他形影不离,成了他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寒冷的冬天,生病的爷爷只能盖着被子坐在床上抵抗寒冷,一天,爸爸邮来了两百元钱,让他们买煤球取暖,他和爷爷可开心了。几天后的早上,小胆儿咬着路开的裤脚往爷爷屋里扯,原来爷爷煤气中毒了,开开赶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经过医院的治疗,爷爷被抢救了过来,但身体却越来越虚弱。开开每天放学回家要写作业,还要照顾爷爷,他学会了做饭,虽然辛苦,但还有爷爷的陪伴。有一天,小胆儿又大叫起来,它趴在爷爷的.床边,舔着爷爷的手,可是爷爷再也没醒过来。爸爸回来料理完爷爷的后事,要把开开接到城里去上学,开开想让小胆儿一起去,爸爸同意了。开开和爸爸上了汽车,可车上不让带动物,开开急得直哭。车开了,他隔着玻璃哭喊着让小胆儿跑快点儿,说会在前面等着它,小胆儿拼命地追着汽车,但越追离汽车越远。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更佩服开开的坚强和勇敢,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也悄然无声的落下来。和开开相比,我的生活环境比他优越,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和陪伴,因此,我更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学孩子观后感篇4
?念书的孩子》是一部感人、励志的电影,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开开的父母为了他出去打工,从小就和爷爷生活。他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变得任性、不爱学习、顽皮。可幸运的是上天赐给了他一个慈爱的爷爷和一个优秀的老师。他的爷爷改变了他,让他开始热爱学习,变得可爱,听话。不想一场飞来横祸袭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开开的爷爷去世了。或许是因祸得福吧,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
开开的父母担心他一个人不安全,想把他带进城,再找学校,可是学习的劲下去了就难上来了。就在这时,开开的老师找到了他的父亲,叫他先自己回城里,开开可以先住在老师家。开开的父亲同意了。开开的父母有一次离开了他,他决定自己一个人留在家中。过了一段时间,开开的父亲来把他接到了城里。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开开他的坚强令我震撼,他的乐观令我动容,他的孝心更让我倍受感动。他的生活条件根本不及我的五分之一,而他的努力却是我的五百倍!他对长辈的尊敬也让我自愧不如、望尘莫及、我的爸爸妈妈同样也很爱我,可我却没有像他一样回报父母的爱。甚至我的学习也总让父母为我操心。
在电影中还有个角色让我感触很大,那就是开开的宠物也是最好的伙伴——“小胆儿”。他让我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孤独。由此,我希望所有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多顾虑孩子的感受。这些自己孤单无依无靠,夜晚睡觉都想着父母的孩子,是多么渴望爸爸妈妈无私、温暖的关爱啊!
这部影片让我受益匪浅,我佩服开开的坚强和勇敢,和他相比我自愧不如。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畏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孩子观后感篇5
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当阿里含着泪对妹妹说这些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助,那是一种自责。或许家境的贫寒让他更明白哥哥的责任。
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当妹妹匆匆跑回来的时候,阿里则飞快的去学校。当妹妹一次把鞋掉在水沟中,她哭泣着追赶漂泊的鞋,她更象追求一个属于他们兄妹两个的心理依靠。
当他们两个在刷球鞋互相高兴的吹着肥皂泡,互相微笑着面对一双球鞋,在那一刻,他们是是最快乐的。当阿里和父亲进城给那些富人修剪草坪时,一个叫哈里的小孩恳求阿里和他玩耍。面对众多的玩具,哈里并没有因为物质富裕而开心,反而物质富裕填不满他内心的空虚。当身在天堂心却不在的他和阿里在一起才体会到儿童的快乐,是不是一种悲哀?
当阿里知道马拉松比赛的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运动鞋,他便哭着哀求老师给他机会。在比赛中,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和妹妹交换球鞋的场景,那是一个关于承诺的约定。他就这样坚持着跑完了全程,却发现自己是第一名。看着不能获得第三名,他失望的哭了。回到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妹妹远离了他。他把磨起泡的脚放进池塘来缓解痛苦的时候,父亲早为他们买了新鞋,正在回家的途中,几条金鱼在他的小脚间游动……
于是我开始琢磨《天堂的孩子》的含义。天堂或许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你贫穷而远离你。天堂就是你面对困难或贫穷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从容心态。内心的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财富,而是在于你采取的生活态度。快乐其实很简单,当用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堂!
天堂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而已!
?天堂的孩子》500字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看了一部电影《天堂的孩子》,并有所感动。
这部电影是围绕一双破了的球鞋展开的,这部电影中的.孩子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但是哥哥阿里稍不留神丢失了妹妹莎拉的鞋。但是买鞋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个负担,所以兄妹俩决定不给父母增加负担,于是他俩轮流穿一双球鞋。妹妹莎拉一放学就第一个冲出学校,跑到一条没人的小巷里,这时哥哥已经在小巷等候了。哥哥立马和妹妹换鞋,之后妹妹穿着拖鞋回家去。(以前在伊朗,都是上午女生上学,下午男生上学)。
一次机会,让阿里参加了一个长跑比赛,得到第三名的同学可以得到一双球鞋,于是阿里为了妹妹,他努力去争取,鞋底烂了,脚上磨起泡,已经肿了,还沁出了血,想得个第三名,却不小心得了个第一名,然而没能得到那双鞋。
当我看到莎拉每次害怕哥哥下午迟到而心急如焚地大街小巷来回奔波,交换鞋子,我的心刀绞一般疼痛,而且他们家妈妈病了,爸爸每天出去赚钱,所有的家务都是阿里和莎拉承担,而且他们毫无怨言。我被他们的善良和纯洁而感动。
比起他们,我们的条件不是一般的好,我们一个人就有好几双鞋:高贵的高跟鞋,暖和的棉靴,软软的拖鞋,可爱的红皮鞋,舒适的运动鞋……而且我们一双鞋还没穿多久就又买新鞋,不懂得珍惜。我们只要给父母说什么,他们就给我们买回来什么,有时我们还跟父母发脾气,甚至不听话,而阿里和妹妹莎拉什么都为父母着想,更何况他们的年龄比我们小几岁。
所以为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而知足吧。
?第1篇】
一双鞋子能有多重?会超过半斤吗?当然不会。但是在马基德·马基迪 马基德导演眼里,鞋子的重量远不是一把小称能称量出来的。
?天堂的孩子》整部电影时长89分钟,其中有将近10十分钟,近10个片段,我们的小主演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和他的妹妹穿着那双破烂的鞋子 穿梭在小道中,更应该说是时间的隧道里,所有人都不难看出我们的小主演们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们是在和时间竞跑,和命运赛跑,这也是马基德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最成功的地方,以小见大,撞击着观众的心灵
那双破烂的运动鞋太重了,也可以说是妹妹的那双红鞋子太重了,重的要让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每天急速奔跑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重的要让一个成绩优异、乖巧的坚强男孩被老师误会责骂而留下了让人心痛的眼泪;重的要让一个心中正是春天的花季少女穿这并不美丽而且还很难看脏旧的运动鞋出现在同学和老师的视野了。有些人简单的说,买一双鞋所有问题,不久解决了吗?对可以解决。马基德导演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是个伟大的导演,他想用这双并不是很重的鞋子,却几乎压得有些人喘不过气来,告诉我们有多少对生命、对生活执着的,生活缺处处和他们做对的贫苦人民是如何与命运做斗争的。看到影片开头出现的补鞋片段,我们不难想到,那该不是第一次补鞋了。一个家庭买不起一双小孩子穿的鞋。两个孩子每天劳累着、奔跑着。一个父亲骑几个小时单车去县城从事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只为了能买得起一双鞋。我们的小主演苦着求老师给自己参加比赛的资格,更是在被撞到之后,还是要坚强的爬起来继续奔跑,却只是为了一双鞋。
鞋子真的不是很重,也不是很贵,但是有时候在马基德导演眼里,或者对有些人说,那是遥不可及的、或者是要客服艰难险阻才能获得的东西。其实我们的生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一双双鞋子组成的。拥有它们真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同情那些还在为之奋斗的人们,同时也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第2篇】
?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这部电影是以破旧贫穷的伊朗小街为背景,它没有华丽的背景,有的只是伊朗社会底层人民的简单、朴实。影片主要围绕了主人公阿里把妹妹唯一的一双小鞋子弄丢而展开:影片中的主人公阿里,莎拉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一天,阿里为妹妹莎拉去取送去修理的小鞋子,再回来的途中不小心把小鞋子弄丢。回到家中面对妹妹那双期望的眼睛,阿里十分愧疚。他把情况告诉了妹妹,他央求与妹妹达成协议:妹妹上学穿他的鞋子,妹妹放学回来后他又穿着鞋子去上学,并承诺找回妹妹的鞋子。
这部电影里主人公一家虽然过着穷苦的日子,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他们仍然善良,乐观开朗,乐于助人。煮汤时要送一点给邻居的老人,帮清蒸寺弄碎糖等都体现出了他们的善良与爱心。
主人公阿里、莎拉的纯真与善良也打动了我,他们会为父母考虑。阿里把妹妹的鞋子弄丢时他说:“我不怕爸爸骂,但是你告诉他们爸爸也没有钱为你买鞋子。”是呀,莎拉显然也考虑到了自己家里的情况,明白父亲那微薄的收入要维持家里的生活已很不容易,何况还要给母亲治病,所以她也答应替哥哥保密。他们才是八九岁的孩子就能考虑那么多,会为父母着想。反观我们,年龄比他们大了好多,有多少人替父母想过,有多少人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
莎拉是一个重承诺的孩子,当哥哥问她有没有把鞋子弄丢的事告诉父母时她说:“我答应了便不会再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遵守诺言的女孩,这种良好的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阿里为了给妹妹一双鞋子,他央求体育老师让他参加已截止报名的长跑比赛。他是成功通过体能测试后,老师才让他参加比赛。赛跑是,阿里一心只想得到季军,因为季军能得到一双球鞋作为奖品,但却跑了第一,成为冠军。他失望的低下了头,因为他又无法为妹妹赢得一双鞋子。阿里疲惫的回到家里,他的球鞋已经磨破,脚也磨起了水泡。他脱下鞋,把脚泡在水池里。此时,父亲正好为他们买了鞋子正在回家的路上……
到此,影片已结束。从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阿里与妹妹莎拉的成熟懂事,他们的善良与纯真也深深打动了我,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3篇】
风呼啸着,削过阿里的耳边;树影急速后退,宛如鬼魅般掠过小男孩奔跑的道路——他气喘吁吁,向着第三名奔去……他向心中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努力。奔跑,这是《小鞋子》(《天堂的孩子》)中的一个片段,也是影片展示真情的升华。
?小鞋子》,马吉迪的作品,创下美国放映伊朗电影的票房记录——100万美元,共获11项大奖。影片讲述小阿里取回妹妹的鞋子时,不慎把鞋子丢失了,为了避免父母的惩罚和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增添负担,小阿里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先穿他的球鞋上学,放学后再换给他。他们用仅有的一双鞋子过着不便的生活。后来,哈里的父亲在工作中受伤,花去了本应该给妹妹买鞋子的钱……这时,市里举行跑步比赛,而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小阿里为了妹妹,他奔跑着,即使跌倒,他也勇敢站起来。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小阿里赢得了第一名,与鞋子交之挥臂……回到家中,眼噙泪水的阿里在沉默中把满是水疱的脚泡进院中的水池,一群鱼向他游来……此时,在回家途中的父亲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
一切都发生得那么忽然,一切又发生得那么自然;真实自然,温暖感人,是《小鞋子》的最大特色。
在影片中,每当小阿里张着他那对清澈明亮的大眼时,里面透出的是孩童最真实的性情。他倔强、不懈、机智,饱含着一种早熟的美。他的善良与对家人的关爱,无不刺激着我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想到我的父母,我的兄妹,甚至我所喜欢的人……小阿里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知道,里面除了我对他贫苦生活的同情外,更多的是与他的善良的共鸣。小阿里与他的妹妹,代表的是人间最温暖的情感,我想,这就是《小鞋子》最成功的地方——它把这演示出来了。
我在家里是大姐,我也有个可爱的妹妹,因此,同作为长兄(姐)的我,对小阿里与妹妹的感触更深……血缘真情中那分关怀与爱护,是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或许有那么一天,我妹妹没有一件她所需要的东西时,我也会把自己的给她,不是出于任何原因,仅是血浓于水……
透过阿里,我还感受到《小鞋子》并不仅仅给我感受爱——小阿里一家仅是当时伊朗社会的缩影。小阿里和他的父亲进城找工作时,父亲在汗流浃背地为花草做护理——而小阿里——仅仅因为主人家的孩子所要求,就当他的玩伴。这样的情况,似乎展示着当时伊朗上层社会与下层阶级的差距……
伊朗人民喜欢白色,这种纯洁的颜色。影片中也富有这一味道——女孩们洁白的头巾、雪白的衣裳……无不透露着伊朗的风情,尽管我对它不是很了解,但作为观众的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伊朗浓郁的气息——代表着圣洁、友好。
有人说过,独自的晚上可以为心灵来一次洗涤。我认为,《小鞋子》这部电影就是现代繁忙社会中的一股清流,细细品味,让其干净的只有我们的情感,还有我们深处的灵魂。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
我喜欢《小鞋子》——它深处的爱与明净。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
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当阿里含着泪对妹妹说这些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助,那是一种自责。或许家境的贫寒让他更明白哥哥的责任。
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当妹妹匆匆跑回来的'时候,阿里则飞快的去学校。当妹妹一次把鞋掉在水沟中,她哭泣着追赶漂泊的鞋,她更象追求一个属于他们兄妹两个的心理依靠。
当他们两个在刷球鞋互相高兴的吹着肥皂泡,互相微笑着面对一双球鞋,在那一刻,他们是是最快乐的。当阿里和父亲进城给那些富人修剪草坪时,一个叫哈里的小孩恳求阿里和他玩耍。面对众多的玩具,哈里并没有因为物质富裕而开心,反而物质富裕填不满他内心的空虚。当身在天堂心却不在的他和阿里在一起才体会到儿童的快乐,是不是一种悲哀?
当阿里知道马拉松比赛的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运动鞋,他便哭着哀求老师给他机会。在比赛中,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和妹妹交换球鞋的场景,那是一个关于承诺的约定。他就这样坚持着跑完了全程,却发现自己是第一名。看着不能获得第三名,他失望的哭了。回到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妹妹远离了他。他把磨起泡的脚放进池塘来缓解痛苦的时候,父亲早为他们买了新鞋,正在回家的途中,几条金鱼在他的小脚间游动… …
于是我开始琢磨《天堂的孩子》的含义。天堂或许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你贫穷而远离你。天堂就是你面对困难或贫穷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从容心态。内心的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财富,而是在于你采取的生活态度。快乐其实很简单,当用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堂!
天堂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而已!
?第1篇】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哥哥阿里那双清澈的眼睛。那双眼睛可以使人平静、安逸;那双眼睛可以脱离世俗,带我们来到天堂。
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影片。故事围绕着贫民区里的一户人家展开了情节,母亲生病,父亲为生计而忧,家中的两个孩子--哥哥阿里和妹妹莎拉,都在上小学。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俩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日复一日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承受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这对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我并不是个贪心的孩子,只要得到第二名,我便已满足!”我想这是阿里的心里对白。在跑步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的心中呐喊着,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季军的奖品——鞋子,他奔跑着,在极度疲劳中奔跑,虽然他跌倒了,但为了胜利,他再次不顾一切地爬起来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纷纷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阿里不想要什么冠军,他只想要那双鞋子。小孩子的内心总是这么单纯、执着。他们可以为了一个自己认定的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直坚持着去完成,也许在成功的道路上,他们会遇到更好的,但是心中的目标却不会动摇更改,他们不忘初衷的样子显得那么的可爱。也许在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但他们就是有着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的向前走,直至终点。
这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蒙古族引以为豪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1964年的暴风雪侵袭了内蒙古的古达尔罕茂明安草原,两个小女孩——姐姐龙梅11岁、妹妹玉容9岁,在放牧公社的放羊时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雪。为了保护集体的财产,两个小女孩以超越常人的毅力紧紧跟随受暴风雪袭击的羊群,她们在零下37度的极端条件下行走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的早晨,小姐妹二人才被搜救人员找到。虽然对她们进行了紧急的救治,但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我想每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小姐妹二人的毅力感到震惊。她们认定了自己的任务就是保护羊群,所以即使面临着漫天的暴风雪,面临着身体不适,面临着内心的恐惧,她们也毫不退缩,用自己小小的臂弯守护着集体的羊群。
从阿里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坚持,为了自己的小愿望而坚持。现在的我们也会坚持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最终都只是半途而废,放弃了自己起初坚持的东西。这时候,不妨想想泪眼婆娑的阿里,在得到更好的奖品时,心中渴求的仍是最初的梦想。我们正应该向阿里学习,不被利益蒙住双眼,不让利益玷污了你的双眼,要能够坚守住自己最初的那份理想。即使生活窘迫,但我们依然坚持;即使路途布满荆棘,即便遍体凌伤,我们也应坚持。像孩子们一样,单纯的坚持着,不会动摇。
?第2篇】
看完《天堂的孩子》,我觉得影响我最深的就是片中那一个个不断奔跑的情节。
相依为命的一家四口,靠着微薄的收入艰辛地活在并不发达的伊朗,这个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资料贫乏,生活条件艰苦。对于孩子们来说,吃的东西就很奢侈了,更不用说是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在小阿里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之后,兄妹两人都很害怕被父母知道,因为这可能会为家里造成负担,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一场奔跑开始了。
在瞒着父母之下,兄妹二人每天都轮流穿着哥哥仅有的一双帆布鞋去上学。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不耽误对方上学,哥哥和妹妹每天都要在回家和去学校的路上努力的奔跑。奔跑的过程中,我看见了兄妹二人的喜悦、愧疚、紧张、担心、忧伤,和无奈。当哥哥在巷子口看见匆忙跑着的妹妹,心里应该五味杂陈,既高兴妹妹的到来,自己可以在上课前跑到学校上课;又为这种场景难过,是自己弄丢了妹妹的鞋,连累了妹妹每天都要这样穿着自己的帆布鞋跑来跑去的去上课。总之,在上学回家奔跑的时候,兄妹二人的内心都应该比较煎熬,同时,奔跑也为二人带来了力量,使他们尽量忘记自己的烦恼,可以不顾一切的朝前冲,只为尽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在周末的时候,弟弟陪着妹妹到处找鞋,在他们得知鞋子的下落时,这一路是奔跑的,也是紧张和高兴的,因为二人心中的希望都寄于次,想象着可以尽早结束这种来回奔跑上学回家的状态。然而出乎意料,在这个地方,多的是贫困人家,家家户户都靠着艰难的生计活着,而捡到妹妹鞋子的这家人也不例外,活得很艰辛。于是兄妹两对要回鞋子已经不报希望了,又“开始”了换鞋奔跑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奔跑一直继续。在一次妹妹回家的过程中,由于鞋子不合脚,在路过一条小水沟时不小心把鞋子掉到水沟里,妹妹一直坚持着拼命追赶鞋子,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妹妹穿着湿漉漉的“黑色”帆布鞋匆忙迟到地赶到了哥哥那里,而哥哥也因此上学迟到。经历过这次事情后,兄妹二人都十分无奈,妹妹难过的指责哥哥弄丢鞋子,哥哥也十分愧疚让兄妹二人陷入这种每天交换鞋子奔跑上学的困境。
一次机会悄悄来临,哥哥的学校即将选拔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少年马拉松比赛,三等奖是恰好是一双运动鞋!这对哥哥和妹妹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在哥哥的优秀表现下,老师同意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比赛当天,妹妹为他加油,而他也为自己鼓气,决心想要得到那双运动鞋来改变兄妹二人现状。于是,哥哥开始了努力而毅然的奔跑,在他的努力下,“很不幸”的得到了第一名,错过了最心爱的那双运动鞋。虽然没有了运动鞋,但这一次奔跑,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哥哥的勇气与力量,坚持与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温馨和感动的,在爸爸载满货物的自行车后座上,两双小鞋子出现在画面中,哥哥和妹妹从此奔跑的路程快要结束了,但这份奔跑的力量却将一直指引他们朝着幸福而温暖的地方前进。
?第3篇】
一双鞋,对于阿里和莎拉来说辛酸无比。这是一个饱含着贫穷的辛酸的故事么?不尽然,莎拉和阿里的童真,面对生活辛苦而不乏勇敢。还有对中东下层人们为生存的付出。都告诉给我们,在感受辛酸的时候,也觉得两个可爱的天使温馨美丽。
影片讲述了阿里和莎拉这两兄妹,阿里无意间丢失了妹妹仅有的去学校上学穿的鞋子,而这个时候,家里面已经三个月没有交房租了。阿里知道父母没办法给妹妹买新鞋子,只好和妹妹同穿一双旧球鞋,轮换着去学校上课。有一次,阿里和父亲去给富人家修花园,主人家慷慨,给父亲一笔钱。阿里满怀希望,以为这次能给妹妹买新鞋,但两父子在回家的路上出意外受伤。各种希望破灭。后来,阿里看到学校长跑比赛通告上写着获得季军的奖品是一双鞋。阿里说服老师去参加比赛,并且兴致勃勃地向莎拉许诺自己一定能获得季军,给她带回一双新鞋。最后,阿里获得冠军,以最好的成绩获得荣誉却没能兑现给妹妹的承诺。
影片的叙述情节平缓而朴实,表现手法却细腻动人。莎拉向阿里埋怨那双鞋不仅不合自己的脚还很脏,阿里提议洗鞋子。阳光下,哥哥和妹妹一边擦鞋,一边吹着五彩的泡泡,泡泡吹得一个比一个大,莎拉笑容安静甜美。整个场景天真浪漫,让人觉得童年就是这样美好,无关贫富,不减童真。
在影片的结尾,阿里比赛归来,看着妹妹期待的神情无法开口。妹妹看到阿里脚上的旧鞋子,跑进屋子里。留下阿里一人,把磨破了皮的脚跑进水池里。这时候,镜头里出现一群小金鱼,他们无声地围绕在阿里的脚丫旁边,陪着这个小男孩。好像在说,你所有的委屈和失落都还有我们陪着你,没关系的。在压抑的氛围里,多了一丝关爱很怜悯,正如我们的心情。
其次,影片表达故事的空间范围不大,围绕一双鞋而进行,却并没有影响故事的丰富而富有感染力地进行。妹妹因为鞋子不合脚,在急着去见阿里的途中不慎把一只鞋掉入水沟里,追了好长一段路才找回鞋子。莎拉觉得很委屈,决定不再穿阿里的鞋子了。阿里刚好在那一天因为好成绩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支金色的铅笔,他把笔送给妹妹,由鞋子引起的不快在两兄妹间烟消云散。
莎拉羡慕同校一个女孩子的粉色小皮鞋,为此还专门从学校跟着女孩到她家里,她多希望自己拥有那双鞋,好像从见到它开始就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一样。后来,女孩子因为捡到莎拉的铅笔而成为朋友,当这个朋友向莎拉展示她的新鞋并且告诉她那双莎拉最想拥有的粉红色小皮鞋已经扔了时。莎拉一脸错愕,她焦急的质问朋友,怎么可以这样。莎拉的善良让她似乎从不会去嫉妒,但她的喜欢,还有因为这喜欢彻底落空的神情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孩子的简单和脆弱。像天边的一朵彩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成为甘露降临在我们所期许的世界里。
讲述贫穷,从大人的视角看来会更为现实而生动。因为成人的世界为生存所做的斗争从来都更为精彩与残忍。但这部影片里,我们所发现,所体会的是两个孩子的视角,成人的无奈与辛酸不过作为辅助。孩子不会思考怎么去和别人争抢自己没有的东西,他们会在阳光下吹出七彩泡沫,漂浮的是他们丰富而轻盈的心灵。孩子不会埋怨苍天妒恨他人,他们会因为一个希望而欢喜,会尽自己所能去追逐这个希望,为自己爱的人拥有快乐。相比于现下的社会现实,这部影片难得之处就在这里,它没有成人世界里的高智商斗争,永不停息浮沉或上位。正如它拥有成人世界缺乏的朴质动人的情感,甜美的童真,得以赤诚一笑。
学孩子观后感篇6
开开坐在车上,哭着对爸爸说,我不要进城了。
开开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赚钱,开开在乡下的小房子里和爷爷相依为命。哦!还有一只并不好看却很听话的小狗——小胆儿。
开开是一个聪明机灵,爱学习的孩子。他离不开爷爷,正因为如此,当爷爷去世时,他哭到眼睛都浮肿。即使常年不见,日夜想念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又怎样能比得上一把年纪了还处处心疼自己、照顾自己的爷爷呢?开开不愿跟着爸爸妈妈一齐回到城里去,爸爸妈妈担心他没有人照顾,就把他拜托给了班主任老师。
没过多久,爸爸从城里回来,几经劝说,开开最后愿意进城。然而,这辆通往遥远城市的大巴,不允许他带着心爱的小胆儿一齐走。
无论爸爸怎样千方百计的哄他,说进了城之后给他买更好的,开开始终重复着:我不要进城了。结果却是惹怒了爸爸。“你怎样这么不听话!”开开被硬拽上了车。
开开坐在车的最后排,对着后面紧追不舍的小胆儿不停喊着,小胆儿,你跑快点,我在前面等你……
通人性的小胆儿,跟着车跑了很久,很久。车子加速,小胆儿慢慢变成了一个小点儿,最终消失在视线。
留守儿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并不陌生的词。我们每一天都能以各种方式了解到各种关于这些孩子的故事。对于这些,我们每次看完都感触良深。常年和父母身处异乡的开开生命中最重要的就应就是爷爷和狗狗小胆儿了吧!他对小胆儿诉说着自己对父母的想念,语到动情处还会流下泪水。但当他真的能够和自己的父母在一齐而条件却是要离开小胆儿时,显然他更看重小胆儿。
相比开开以及所有和开开一样的孩子,我是幸福的:我身边有父母,不用承受思念的滋味;我有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教学资源,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嫌弃这个抱怨那个呢?珍惜我们此刻拥有的,并且好好的使用和把握,才是真的做到幸福了。
学孩子观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 孩子话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