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机与情感,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分享对影片的思考和见解,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铁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铁观后感篇1
梦想是美丽的,梦想是珍贵的,梦想是有力量的。我们伟大祖国也有梦想: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是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坐着高铁看中国》。纪录片详细记录了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运营旅程达万公里,占全球高速运营旅程的60%以上,列世界第一。期间,陆续修建了创造世界试验最高速度的京沪高铁、运营旅程最长的京广高铁、世界第一条环岛高铁,每天运行动车组达到4000多组。同时从高铁线路、高铁列车、高铁信号、高铁运营等各环节,充分体现出中国高铁在近几年来高速发展,全面展示了中国高铁震撼人心的发展成就。
高铁之快,快在速度,更快在炎黄子孙的心头!一百多年前的奇迹和今天高铁的奇迹告诉了世人:中国,就是一个奇迹!奇迹不会停止,奇迹将会不断地发生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在观看了《坐着高铁看中国》后,我感慨万分:既为我们伟大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从一无所有,到构建起完备、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一切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当中国迈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不仅为人们构筑起生活新时空,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公共产品,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高铁观后感篇2
最近有个叫《坐着高铁看中国》的节目很火,利用国庆8天假期的时间,乘坐高铁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了我国高铁路网的高度发达与便捷。
如今,高铁已经改变了生活,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高铁缩短了人们路途中的时间,提供了经济实惠的票价,更大大提高了人们路途中的幸福指数,无论是出行还是出游,都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然而,高铁给我们带来的,远远不止是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但使我们在经济、文化、生活、观念上发生变化,还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铁路沿线生活的人们,异地工作、异地恋爱、异地买房、异地旅游、异地消费、异地生活,所谓“异地”,最终将只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交通上的阻隔将越来越小。高铁站点地区可以成为城市新的活力中心,既是交通中心,也是商务中心,同时还可能成为城市生活中心,高铁将带来城市地位的重新洗牌。
中国高铁的发展迅猛,让世界大跌眼镜,外国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一个领土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能够把高铁搞得这么有声有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市场的需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最需要、也是最适合高铁的'国家”,他的地域性,人文性注定了中国的高铁必将腾飞,其次就是起点高,中国高铁确实建的晚,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运用引进国外技术,之后再改进,早早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最后就是效率高,创造力强,还记得中国铁建在土耳其修建高铁,一夜架起百余根电线杆,震惊海外,土耳其两天才弄7根,如果不是中国的公司,不知道哪年才通车,而经过测试,电线杆的误差在毫米级,完全达标。
中国高铁是能改变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中国是高铁的时代。
高铁观后感篇3
杭黄与合福两条线,弯弯的像个月牙,一去一回间,月牙就成了满月,高悬碧空,为江南的秋天,洒下万里清辉。
列车一去,看到的是苔茵低展,云幕高张;一江烟水,十里荷香;画船天边至,酒旗风外扬;白鸥再三舞,清秋雁双双。列车一回,看到的是百年悲笑,千古兴亡;中兴道销,奔命华阳;钓台移柳,玉关难望;春秋迭代里,一曲满庭芳。
一去一回间,逆着时光行走,邂逅华夏大地千年来最诗情画意的一角。
最好的时光,应该在最美的地方。五湖泛舟,啖茶饮酒,相逢意气下的系马高楼,烟柳画台里的春与秋——五千年历史沧桑,九万万公顷荣光,中国高铁携你走过万里河山,只为与你共看,这一场盛世,繁华未央。
高铁观后感篇4
国庆假期,观看《坐着高铁看中国》已经成了我们家晚餐后的必看节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息形态展示的沿途美景,显示着祖国的发展和富强,让我们不出家门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的重要“一纵”——京广高铁;有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大高铁等,中国高铁飞驰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在繁华都市里。
看着中国铁路的发展,欣赏着沿途的美景,退休多年的爷爷摸着雪白的头发,不禁眼角湿润,感慨良多:“作为蒸汽火车的老司机,激动哟!”我好奇地问爷爷:“什么是蒸汽火车啊?”
爷爷仿佛陷入了久远的回忆中:“蒸汽火车是以煤为动力、使水变成蒸汽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的,速度大约60公里/小时,我每次下班都是黑泥人一样的,哈哈哈哈……”我仿佛看到爷爷眼角笑出了眼泪,瞬间又一闪藏到了深深的沟壑里。
爸爸感触颇深地接着说:“是啊,我刚上班的时候,是内燃火车司机,柴油做燃料,速度100多公里/小时,现在开了高铁,电力推动,速度可达到350公里/小时,应该是‘千里江陵半日还’了,国家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
我激动地说道:“我知道,我知道,‘复兴号跑得快,北京转眼到上海’那我们跟驾着筋斗云的孙悟空差不多了啊!”
爷爷和爸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高铁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便利、安全可靠、出行受环境影响小,更是民族的自豪感,因为这不仅仅是交通的发展,更是轨道供电、通信信号、线路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电气信息等协同发展,代表了国家的进步和团结。我坚定地说:“爷爷,爸爸,我也要做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牢牢地握住接力棒,为祖国的交通发展作贡献!”
高铁观后感篇5
央视新闻媒体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10月1日到8日,8天8条线路,带领观众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聆听中国故事。全景展示十三五规划成就,用镜头来讲述砥砺奋进的中国声音。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纵横交错地构成了交通体系。从安全、舒适、便捷、价格等方面来衡量,铁路是最为大众化的交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机车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高铁动车组时代,列车在提速,安全性在增强,舒适度在提升。
车在变,服务也在慢慢的变化,从纸质车票到电子票,从窗口排长队买票到互联网购票,从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乘车,从推出卖货到提前网上订餐,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是中华民族从站前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的最强有力的证明。
八条高铁线,铺开了八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坐着高铁看中国,看到了流动中国的生动图景,特别是看到京张高铁,展现了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画面,从呼和浩特到北京由原来的7个小时到现在高铁的3个小时,大大的方便了人民的生活,缩短了与首都北京的距离。
高铁观后感篇6
在华夏大地,一条条高铁线纵横穿越,连接起辽阔疆土的锦绣河山,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前行。《新闻联播》从10月1日起推出【“十三五”成就巡礼·坐着高铁看中国】系列报道,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讲述神州大地的发展故事。
穿山越岭疾如风,万里行程一日中。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无数银龙穿云破雾,贴地飞行,奏响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壮丽乐章,展现流动中国的美丽画卷。
坐着高铁看中国,感受流动中国的沧桑之变。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发展势头之迅猛令人惊叹不已。截至2020年7月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一座座高铁站,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点缀华夏热土;一条条巨龙,将神州大地串点成线,助力沿线城市迈入“同城时代”,让国人的出行变得更为便捷。架起中国桥、铺设中国路、驶动中国车、建造中国港、搭建中国网……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助力流动中国步履铿锵、畅行四方。
坐着高铁看中国,领略流动中国的创新之盛。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与创新,推动高铁的发展。刷脸进站、接续换乘、自主选座、车站vr导航、高铁wifi、网络订餐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及贴心服务,让“说走就走”的旅程更加方便、快捷、温馨。科技创新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让乘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上一层楼。
坐着高铁看中国,体验流动中国的绿色之美。低能耗、大运力的高铁,本身就是节能环保的代表,同时在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中,秉承绿色、和谐的理念,注重生态环保。截至2019年3月,长三角6334公里宜林铁路地段已绿化5446公里,绿化率达86%,已运营铁路绿化成果显著。贵广高铁建设期间,采用了临时声障屏、大型污水处理净化系统、高性能混凝土等措施,保护沿线的19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等。为减少对沿线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西成高铁建设过程中重新选取变电所地址,尽力保持生态原貌,并加装防护网、驱鸟装置。随着沿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路的风驰电掣中,“火车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驰骋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改变着国人的生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让我们乘坐高铁,感受流动中国的繁荣发展活力,传承一代代铁路人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伟大精神,继续谱写新的辉煌。
高铁观后感篇7
在10月1日至8日小长假期间,央视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每天一条铁路线,带我们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10月7日播出的是成昆铁路,这条连接四川成都和云南昆明的川滇大通道,曾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历经五十年风雨仍历久弥坚,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条凝聚着牺牲奉献的“艰辛路”。1958年,成昆铁路建设启动,全线贯穿地势险峻的高山峡谷,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地质灾害频繁,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30多万筑路大军积极响应,迅速集结,面对无比艰巨的工程和极其复杂的施工,硬是靠着钢钎大锤和肩挑背扛,历时12年,于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在这条全长近1100公里的线路上,2100多名铁道兵和筑路工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平均每公里就有两名同志牺牲。这条艰辛路,凝聚着筑路人听党指挥、敢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一座穿越时空的时代丰碑,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这是一条激励着奋斗精神的“功勋路”。面对这样一条被断言不可能建成的铁路,铁道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线共修建了991座桥梁、427条隧道,桥隧比超过三分之一;为克服坡陡行车问题,全路段共设计有8处展线。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北接宝成铁路可北上大西北,南下昆明可直达西南边疆,形成了纵贯南北并与
多条东西干线铁路相接的大通道,战略意义极其重大,这是一条激励着奋斗精神的功勋路。这条铁路,不仅谱写了新中国铁路史上的壮丽诗篇,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首屈一指,1984年12月8日,成昆铁路工程被联合国组织评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这是一条连结着各族人民的“团结路”。成昆铁路途经地为中国大西南深处,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仅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就有40多个少数民族。在铁路建成前,当地群众长期与世隔绝,没有任何现代交通道路与外界相通;铁路建成后,极大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众出行,使其通向现代文明,改变了沿线2000万人的命运。半个世纪以来,成昆铁路将川滇两省接通世界,带来物流兴旺,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依托成昆铁路,蔬菜不仅供应昆明和成都两座省会城市,还畅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成昆铁路还有力地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每年有上千万游客从这条路线旅游,有力促进沿途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这是一条满载着美好希望的“致富路”。在成昆铁路的四川大小凉山地区,有300多公里地段行驶着时速40公里的慢火车,每隔十多公里就有一个小站,最低2元的票价多年未变,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慢车、致富车。从电视上看到,这趟列车给大山深处的群众带来极大便利,穿着民族服装和身披“察尔瓦”的彝族老乡们,有的牵着山羊,有的抱着鸡鸭,有的带着玉米和土豆,有的带着山货,乘小慢车前往附近县城交易。四川喜德县尼波村彝族群众
依伙伍沙说:几块钱就到了,确实是一个扶贫车。这条铁路上的小慢车,让无数家庭变得越来越好,实现了致富梦想,从乘客们喜气洋洋的脸上,我读出了满满的幸福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无论科学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成昆铁路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战天斗地的奇迹,是前行路上的不朽丰碑。
高铁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鲁冰观后感7篇
★ 立德观后感7篇
★ 文化墙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