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观后感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观后感的写作,那我们是无法获得成长和进步的,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看高考的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1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2
?全城高考》是传统的叙事,对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考生进行描述,以此反映高考前的考生众生相。班主任范一本为线索人物,勾连起四个考生的线索,其中涉及考生的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从而构成一个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的立体结构,既表达出高考对于每个学子的好处,又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对考生个人以及对高考的冲击。
电影中选取了四名考生的学习、家庭生活作为展现资料,一是家境贫寒的男生贺帆,其父亲为了替其攒足上大学的几万块钱,被人骗,因寻仇还因此锒铛入狱;二是富家女任雪,在求学的道路上和父亲意见发生分歧,父亲一厢情愿地要她就读国外名牌大学,而她因热爱中国文学而钟意于考取北大中文;三是女生林叶,在高考前夕才获悉父母离婚的真相后,倍感生活的无助以及现实的残酷;四是重文轻理的偏科男生秦鹏,不按部就班,不走大学这条寻常路同样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电影在讲述四位考生的遭遇时,在贺帆的生活场景中,就刻意给出青青的绿草,以此反映年轻人的青涩;而其身处大桥下的场景,透过超大建筑物与其弱小身躯的比较,立时能传递出学子相比较于这个强大社会的无助。而林叶在获悉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惊觉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从而极其失落。为了给林叶心灵疗伤,范老师特意搬运到林叶家门口的那棵树,则能将“百年树人”的喻意准确表达出来。个性值得一提的是,对四位考生遭遇的困境作了一一展示之后,对准课堂上这四位考生茫然、心不在焉的脸庞,一举将学校高墙外复杂社会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展露无遗。
虽然结尾的时候很是突然,风格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的了,导演和演员已经到达了自己的目的,他们唤起了大家最完美的共鸣,无论大家自己的高中岁月如何,高考如何都能在心头触动自己那美妙的东西,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完美,没有什么不好的。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3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4
2009年3月12日下午,我陪舅舅走近了北大百年纪念讲堂,观看《高考1977》电影在北大献映。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陈琼以莫大的勇气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气将陈琼送进了新的时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说结局,今生今世,相见无期。这样醇美的爱恋,也许只留在那深山里、车道旁,静静地让冰雪消融。
历史反革命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材料。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我看到舅舅已经潸然泪下。
印象最深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赶着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乐着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学!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礼堂的灯光再次亮起,全场掌声雷动。我的思绪好久都不能从电影里拔出来,满堂的名校大学生都和我们一样,迟迟不肯离场。北大、清华、广院等等各校学生们都对影片发表感想,一位学生再次热泪盈眶;刚从纽约回来的留学生,激动得说要把这部电影介绍给所有朋友……舅舅对我说,影片正式上映的时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着舅舅走出礼堂,回到我们生活的年代。这里,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这里,无论什么样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说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们却常常任性让父母头疼;这里,可以在阳光下尽情相爱,我们却常常轻易放手。这里,爱情的计算单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随时以每分钟80字的速度从指尖传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这份感动。
回家后,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后7期电子杂志,我要为他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也为自己收藏这份严寒中的美丽。收藏这一份温暖,这一份感动。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5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泡茶水影了,下载了也很长时泡茶水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泡茶水没看。今天终于有机会泡茶水在话,这是 一部优秀的泡茶水话,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因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时期,涉及动荡年代。但是无论怎么说,难掩她的优秀,深刻,真 实,感人。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话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即使这个年代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仅隔一年,不论中央还是 地方,恐惧的惯性仍然驱使着人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驾在人性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毛泽东的造神运动很成功,甚至隔了几十年,到 了现在,仍有人深深的拥护者毛主席的一切。但是,但是,仅隔一年,邓小平敢于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睿智,大胆,敢作敢当,敢 于向权威挑战,不知道小平同志当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像当 初的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性的泯灭与光辉并存,思想的脆弱与激情交织。政治压力的强大--强大到 泯灭父女亲情,强大到摧毁男女爱情,这两种人世间最伟大最真诚的情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码代表 着未来的年轻人的人心未死。也许死过,但是他们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样,一遇到春风照样生根发芽然后沐浴着阳光雨露疯长。不错,人心未死,只是冬眠。只有少数 的顽固派仍然固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错误的成规自以为是的指导着自己的和别人的方向。当然最后,顽固派也苏醒了。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苏醒。也就是说,只要是 正确的。人们总会去相信。但是错误的。再强大也会被历史揭开。毋庸置疑。
当人心被压抑久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看不到希望,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 了的时候,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就像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了一条细细的小缝,透出了一丝光亮。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一丁点机会。就像救命稻草一样 死死的抓住,因为压抑的心灵需要解放,生活需要改变,命运需要争取。这时候,对于历史来说,进步便产生了。而且,在没有其他的选择和诱惑娱乐干扰的时候, 不论这个机会是否适合他们,他们都会为了这个理想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因为这是改变的唯一方法。
但是现在,当选择很多的时候,人们迷惑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并且开始攀比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了,痛苦了。其实,何必呢?做一个傻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一定不会成功,但是肯定不会痛苦。就像许三多和阿甘一样生活,有何不好?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6
两节课的时间经历了电影中有血有泪的故事,安静中伴随着那为之感动而喜悦的笑声,整个过程竟是异常慢,看到那为回复的高考儿燃起的一团团热火,心情也跟着激动,看到在学习的道路上竟是如此艰辛时,真的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过是三十年的光景,竟然是天壤之别,可是,不管目的是否相同,那为之付出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差别,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一切又不单单是为了高考。
被誉为民生史诗片的《高考1977》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广泛响应,高考我们是经历的一代,也是成功的一代。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张明之这样说道。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他们面对时代,会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片荒野,这就是《高考1977》的舞台。一份承诺,一段爱情,一枚公章,一套复习资料……一场露天电影,一场扛包较量,一场火海荒原,一场命运狂奔。这段话摘自《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的创作手记,是对电影画面最简单的勾勒。1977年冬,在邓小平的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江海洋导演选了一个侧面,用东北知青这个群体,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对整个民族转折性的意义。
我们感慨那个时代的黑暗,感慨民族的落后,批判着_的残酷,就如同如今的我们批判憎恶高考一样。然而,绝望处总有希望的曙光,那位代表着落后时代的农场主人,心灵受到年轻人的触动,将冒充干部的历史反革命中途放走,明知公章有假,仍放进陈琼的档案,当这群年轻人陷入困境时,开着拖拉机将他们送进考场......这也是《高考1977》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是我们整日来所惧怕的高考吗?我们无法将自己传递到另一个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求知的渴望,对高考的敬仰,但我们至少,看到了高考的初衷,奋斗的初衷,看到了高考肩上所承担的重负。
面对电影中那当年的奋发、当年的激情,当年奋力赶往火车站的场景,唯有经历当年的人,才有切肤体会。我们看到那样的镜头会哭,会感动,却远远体会不到当事人的百感交集。电影的主题是怀念,却不单单是怀念,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约为4.7%。而到了2014年高考报考人数1010万人,计划招生567万人,录取率约为56%。人数上升了,比例上升了,可是有很多人说含金量低了,到处都是大学生,考上大学似乎已不是值得光荣的事。他们不知道的是,三流仰望一流的痛,明明付出相同的努力,却是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感叹不公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电影里反反复复出现一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们感恩高考的恢复,可又不得不说,高考仍需要改革。他给了我们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看清现实的残酷。2014年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85.5万人,然而清华北大招收却均不足百人,这又是一个怎能公平的比例。面对考出省外的同学,我们委实佩服,他们付出的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跳出人群之外,可是我们同样付出超越考试本身五倍八倍努力,却最终成为了滞留者。
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听到朋友感叹:我怎么会来这里?我怎会这个专业?当初,曾经,在家长的期盼下,在那张高考志愿书上,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江海洋说
起现在的孩子:他们太苦了!他们是心灵的苦,比我们当年更苦。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他们是无处申冤。那些压力都来自于家长和社会,无形的压力。他希望年轻人明白:高考是一个选择的机会,努力上分数线,就是在争取这样的机会。很多考生填志愿都是家长帮着选的,这样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反而不利。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有所成绩;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百折不挠。他说得很现实,可他不知道的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苦已经麻木,现实告诉我们,梦想太过遥远,我们只能妥协。太多的人放弃心中所想,选择我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09年六月,高考前异常平静,日子像画圆规般倒计时。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在操场的看台上站了很久,考试失利似乎对一年中无数次失败一样,依然是压抑的透不过气,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哭泣。好像突然明白,哭泣改变不了结局,高考委实教会了人坚强,站在录取线上抉择的那一刻仍是犹疑的。走还是不走?我是否该用一年的时间去换一个机会?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不回头地选择了复读,我却迟迟下定不了决心,我实在没有勇气再让高考评判一次自己的命运。于是就来到了这里,时间是一道不能反转的门,很快的又是第三年。我再一次审视三年前的自己时,感受虽有不同,但那份劳心劳力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见,那份抉择的艰难仍然滞留在脑海里。
77年高考的一代人,知识匮乏,一本复习资料都来之不易,所以那一代人在拼命地汲取知识。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书已经是最落后的知识来源,然而,那些来自网络电视的信息中却夹杂着太多诱惑和不良信息,面对这个缤纷的世界,我们面对太多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路尤其不确定。看到电影中高考前,男一号潘志友问陈琼:准备好了吗,陈琼坚定的回答:没准备好也要准备好,已经准备十一年了。十一年的时间换取一个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怎能错失?如今的我们,梦想已经不叫梦想,有的更多是随波逐流,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梦想在如今已经太过廉价,在嫁人要有车有房,没有物质就没有爱情,现在的一切都物质化了。在看到剧中的知青们为了赶上火车,拼命奔跑时,真的万分感动,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为他们那份追逐梦想的心,为了他们种.种艰辛的努力,也为着自己而惭愧。惭愧自己如此轻易放弃梦想.。
大学的多数时光在放弃中翩然而过,来到这里时难过中伴随着心死,梦想也成为一纸空谈,步伐跟随者水流一步步地淌着,却不知究竟该如何走下去,只是走着而已。不知是梦想放弃了自己还是自己放弃了梦想,总之,心中再也没有追逐的力量,好像那种激情已随着高考而远去,生活中没有奋斗一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妥协和放弃,看到《高考1977》里那种为了学习可以拼命的勇气,我实在为自己惭愧。一味地诉说高考的不公正,却不曾想正是高考,才给了我们一次追逐梦想的机会,高考制度虽不完善,但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去看待它。
曾经以为,梦想已经随着高考而覆灭,却从未想起梦想一直存在,我失去的只是追逐梦想的心,看到那句走,我们读书去!,那种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有梦想是幸福的,追逐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意义,仿佛人一下子找到了力量,找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力量。想起小学毕业老师所赠的祝福:用自己的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让高考成为过去,让曾经那为之追逐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幸福之路上毕竟艰辛,追逐的路却就在自己脚下,以勇敢的心去看待未来,用自己的手去争取,去创造幸福!走,我们读书去!走,让梦想重新成为支持生命的力量!让奋斗的心重新找回力量!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7
一开始高考的倒计时牌子,仿佛我也回到了那段日子,夏天,我们和他们一样,桌子上面堆满了书籍,老师天天对着我们说着高考还有多少天,我们面对家长和父母的压力,我们也有过挣扎,也过无奈,也过迷茫,曾经晚上在家里大哭着不高考,那又怎么样,只是一种发泄罢了,第二天一样的背起书包去上学,现在想起,那些令我们厌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想起也是怀念了,只是可惜那些日子我们回不去了。
再说说影片,也许他们只是每个班一些人的体现,秦鹏的才气,敢和老师叫嚣的勇气,对什么都不屑一顾,大小姐的任雪,也许我没有那么富有,但是我和她一样敢和命运做斗争,好学生的贺帆,还有林叶,都吸引了我的目光。
也许每个班上都有个如秦鹏一样的学生,他可以足够搞笑,他可以足够的有才气,他可以足够的有勇气,可以和老师叫板,特别是和老师一起pk唱歌的那段,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存在,所以说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边看边看,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生活,想起了高中的同学,高中的你们,如今你们还好吗,会不会偶尔想起那段我们一起经历的一切。
也许命运就是那么的不公,让贺帆遭遇了那么多不幸,先是父亲出事,然后就是自己高考那天自己出车祸,看着他在读着自己要写的作文,我泪如雨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背负着父亲和自己的愿望,好在命运也是公平的让他也上了大学。
最感动我的是最后,高考后的狂欢,有才的秦鹏背着吉他和其他同学一起为范老师唱歌,那一刻他们哭了,老师也哭了,之前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歌词也深深打动了每个人,十年后我们还是朋友吗,相聚是会哭会笑,那就足够了,那是我们的青春。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人陪你看细水长流,我们要学着一个人成长。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篇8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比如,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观看高考的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