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对电影的真实反应,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观后感是观众对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和疑问的探索和思索,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保卫战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保卫战观后感篇1
从《亮剑》到《狼毒花》,童蕾曾多次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扮演角色。此次再演《宜昌保卫战》,她称自己是被江美云这个角色吸引了。“我还蛮喜欢演特工的,很酷很有神秘感,给人很多遐想,现实生活离‘特工’这个职业很有距离感,这个身份非常吸引我。”
另外在剧情方面,童蕾表示《宜昌保卫战》是一部正戏,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现代人不应该忘记历史,应该铭记祖辈的抗战精神,这部戏弘扬的是正能量,讲述了在民族危难时期民族资本为了拯救国家放弃自己的生命和财富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民族的气节”。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为了再现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宜昌保卫战》在滨江公园拍摄时,有多场爆破戏。“大家应该经常听到滨江公园那边发出‘嘭’的一声响,那是日本人在扔***,因为太害怕了,跑得太快了,所以会摔倒,然后把自己摔伤。”作为该剧的女主角,童蕾多次遭受这种“爆破之殃”。
尽管如此,在宜昌拍了几个月的戏,童蕾对宜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位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大美女,从小就对山水情有独钟。离开宜昌一年有余,她依旧对这座山水名城,甚为怀念。
“宜昌有一种灵秀之美,拍戏的空档,每天晚上我都会沿着江边散步,吹吹江风,欣赏两岸的美景,那种感觉真是太美好了。”“吃货”童蕾还对宜昌的美食念念不忘,她说,只有有时间她就会四处搜罗宜昌美食,宜昌的东西又便宜又好吃,尤其是鱼,全剧组人员都赞不绝口。
保卫战观后感篇2
看完宜昌保卫战,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剧中那一颗颗的爱国之心演义出的壮烈,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感动不已。
国难当前,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虽然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同,但是,每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是相同的。
为了宜昌大转移,为了保住国家工业的命脉,卢先生不顾利益得失,纵是损失惨重,倾家荡产,也要保证大转移顺利完成。他说,‘国难当前,就不要再顾及个人得失了,只要国家在,一切都可以重来。’这一句将卢先生那份为国家,为民族可以牺牲一切的爱国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海军出身的胡宜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为了保证宜昌大转移,担任起码头的调协官,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各种危机。大转移顺利完成后,他不畏艰辛,不畏牺牲,毅然奔赴战场第一线,浴血奋战,在石牌大战中大败日军,谱写了一曲“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日壮歌。
土家妹子成四妹是民众力量的代表,民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剧中杨帆曾对胡宜生说过一句话,‘其实,最大的力量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民众的力量。’
本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民心不失,国门不倒,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保卫战观后感篇3
9月,由孟凡耀、齐星、徐佳、童蕾、侯勇等人主演的《宜昌保卫战》热烈播出了。作为宜昌的小学生,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观看这部电视剧。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但是也着实反映了宜昌当时的真实情况。宜昌那时被称为“川鄂咽喉”,就是说:“日本当时侵略中国,当向重庆方向进军时,别无他路,唯有从宜昌走水路到重庆”,故此,称为“川鄂咽喉”。
在这部电视剧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张自忠将军和胡宜生了,还是先说说张自忠将军吧,从历史上讲,他是一位有名的将军,他有勇有谋,愿意为国家的自由牺牲自己生命的将军。他所指挥的1500余人被近6000的日寇包围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里。他就带领几百人前去增援,自己却身陷其中,身旁只剩下8个人,几个小时后,他们在一个小村庄里打了起来。最后张自忠将军又抱着“只求一死”的决心壮烈殉国牺牲。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将军的牺牲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电视剧中有一个主要人物“胡宜生”虽然在真实的战争中没有这个人,但也是对英雄们的美好暇想吧。我虽然没有看过多少集,但我只知道他说的一句话:“我,胡宜生,因为我长在湖北宜昌,所以我娘就给我取名叫胡宜生”。就从这一句话,我就知道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宜昌的城防军,就两个字,爱国!
我只看了几集,但我看的这几集就就让感到了以前的军人们很不容易,经历了千山万水,受尽了千辛万苦,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国家。敌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要了你的性命,甚至在你更换弹夹的时候。况且当时的日本倭寇还比我们强,但他们的团结精神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宜昌保卫战》在宜昌首播,就是后辈纪念革命先烈的一种精神,我相信,像老爷爷、老奶奶这辈人看了这部电视后应该很有感触。哦!不对!我们新一辈的人也很有感触。“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将奋发图强,使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受外族侵略。
保卫战观后感篇4
傍晚,窗外传来一阵秋风,风轻柔地拂在我的脸上,令我心旷神怡。我斜卧在沙发上,左手拿着一袋薯片,右手握着一杯酸奶,双眼凝视着电视机,悠闲地观看着《宜昌保卫战》。突然,电视里传来了一阵刺耳的`轰炸声,打破了这温馨的画面。
我倏地一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睁大双眼,紧握双拳,揪心地关注着战事的发展。敌人的飞机在我军的上空肆意地扔炸弹,天空像暴雨即来时那样漆黑一片,战场上铺满了战士们的躯体,四处硝烟弥漫,战火在疆场上不断蔓延……战争发展到了白热化,敌军和我军都弹尽粮绝了,战士们都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跑在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人就抓起他的枪接着跑。战士们含着泪水从战友们的尸体上跨过,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 战火不停息,他们的战斗就不会停息。有的战士浑身划得稀烂,但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电视画面里,炮声、枪声、叫喊声弥漫着战场,面对敌人对我军发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顽强的士兵奋力地抵挡着,虽然我们的武器没有敌人的先进,但是,战士们拥有顽强的意志。靠着这顽强的意志,日军的战斗力和士兵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削弱和减少;靠着这顽强的意志力,我军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宜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看完《宜昌保卫战》,我凝视着胸前的红领巾,默默地低下头,心中不禁暗暗自责,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辛的精神一定要铭记在心。比起战场上遇到的困难,我们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儿,我拿起扔在一旁的奥数题,认真地钻研起来……
保卫战观后感篇5
?宜昌保卫战》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宜昌抗战史,它将“宜昌大撤退”前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作为宜昌人的自豪。
整部剧让我心潮澎湃,难以忘记。特别是剧中的.男一号胡宜生跋山涉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率领民众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宜昌大撤退,让震惊中外的宜昌大撤退奇迹般成功了,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随着剧情的进展,我才了解到胡宜生集结的民众军队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甚至还在一路上产生不少意见分歧,内部冲突不断,有些将士鲁莽冲动,看着看着,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越来越担心,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竟然取得了胜利,太不可思议了。
抗战中的两位女子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叫“成四妹”,一个叫“江美云”。成四妹出生在一个水运家庭,她在一次次艰难险阻中成长着;江美云有着钢铁一样的意志,矫健的身手,她时而冷傲,时而清秀,丝毫不逊于男儿。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深深地敬佩着这些女性。
宜昌军民在抗战的血泪史里,抛洒着宜昌儿女的一腔热血。我们一定不忘家仇国耻,振兴宜昌大好河山。
保卫战观后感篇6
沂蒙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架长88厘米、直径17厘米的五子炮。炮身用生铁铸就,浑然一体,做工精良,但底部的破损却无法掩盖那浓浓的战争味道。如今它安静地躺在展架上,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忆。有些记忆不应该忘却,也永远不会忘记。
渊子崖村民自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的战斗之一。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以东,是山东省沂蒙山区沭水县(今属莒南县)板泉区,一个拥有200户人家的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八路军则在沭河东岸活动,渊子崖村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区”。日军和伪军的“扫荡”,土匪地主的敲诈勒索使村里的穷苦百姓度日如年,“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叫”。
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渊子崖村。指战员们打鬼子、捉汉奸,为百姓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年底,渊子崖村就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和游击小组。面对群众抗日情绪的高涨,驻村沭河西岸的敌伪军十分恼恨,处心积虑要摧毁村里的抗日组织。
1941年12月中旬的一天,伪军为向日军“进贡”,派人送来条子,向渊子崖村民索要大量肉、酒、鸡、面和1000块大洋。村长林凡义立即找人写了回条:“酒、肉、鸡、面、钱都准备好了,请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村长的回条吹响了渊子崖村抗日自卫战的号角,村民们随即把过去打土匪用的“五子炮”、“生铁牛”、大刀、长矛、雁枪集中起来,迎战敌人。
12月18日,小梁家的汉奸队长梁化轩带领150余伪军包围了渊子崖村。村自卫队在林凡义指挥下沉着应战,打得伪军抱头鼠窜。两天后,梁化轩带领日寇骑兵、步兵1000余人和若干重型武器气势汹汹地反扑而来,声言要血洗渊子崖。自卫队按照预先的部署,火速进入战斗岗位。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鬼子端着刺刀,成群地向东北角围墙冲来,当敌人到达离围墙只有20米的地方时,村长林凡义大喊一声:“放!”霎时间,20多门五子炮一齐向敌人开火……一门“五子炮”需要五人操作,一个看目标,一个调炮位,两个装火药,一个点火。这种炮个头不大,但威力巨大,装黑色火药,用铁钉、石块做炮弹,能打到200米开外,炮弹落处更是横扫一片。村民凭借围墙和炮,连续打退了敌人的6次进攻,烟雾中敌人连滚带爬退回北大沟。
然而,由于人数和装备的悬殊,渊子崖自卫队最终没能抵挡住敌人的连续猛攻。中午时分,伪军的炮火将村东北角的围墙轰塌了3段,手拿刺刀的鬼子嗷嗷叫着往里冲。见此情形,自卫队员林端五、村长林凡义手举铡刀,迎了上去,村民林九宣高呼:“乡亲们,拼到底!死了也绝不能当孬种!”,林九乾、林秉标、林九兰、林崇松、林凡义、林庆会、林庆宝、林庆海、林庆先、林九臣、林清洁、林清义、林清武等一百多位村民用镢头、铁锨、菜刀、锄头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巷战。村子里到处都是惨叫声、怒骂声、砍杀声。有的夫妻双双在院子里同日军拼杀,有的父子同时在巷口阻击敌人,有的母女合力与鬼子厮打在一起……面对敌人凶恶的枪口和刺刀,乡亲们个个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村里到处都是尸体,鲜血染红了街道、断墙,30多人的区武工队在村东岭也被日本鬼子马队围住,全部壮烈牺牲……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赶来支援,鬼子被迫退出村子,在村北的小岭上与八路军激战,最后因消耗过大落荒而逃。
这场战斗共消灭日伪军官兵140余人,可谓酣畅淋漓!不过渊子崖村和我军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板泉区党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及147名村民英勇牺牲。事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对该村的自卫斗争进行了高度评价,称渊子崖村为“村自卫战的楷模村”。滨海专属也授予该村“抗日楷模村”的光荣称号。
1944年春,滨海专属为了表彰在渊子崖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于村北的小岭上,用紫红色巨石建成了一座六角七级纪念塔。塔的正面简述了自卫战的经过,背面雕刻着烈士的名字,两侧则是滨海专属主要领导人和参议会的题词:“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民,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的抗战传奇,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牢牢地镌刻在了我们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保卫战观后感篇7
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宜昌保卫战》,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扣人心弦,我怀着无比庄严、沉重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视线紧紧地跟随在那一个个让我钦佩自豪、感动流泪的英雄儿女身上,我的人和心仿佛已随他们亲自上了战场。
日寇的飞机不停地狂轰乱炸,炮弹像密集的雨点落在江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一艘艘转运物资的船瞬间四分五裂,一个个同胞鲜活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血火纷飞的战场上英勇的人们不惧艰险、从容赴死捍卫国土和尊严;那一刻,我的泪水滚滚而下,心一阵一阵地刺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住了一般......
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地转换着场景,我思绪万千,宜昌大转运的情景总在我脑海里闪现,心灵再一次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这部电视剧再次让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无比自豪。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中国不倒的钢铁长城,让我们生活在和平而美好的年代,也让我更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要 珍惜如今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家园不再有战争,国家繁荣富强,科技发达,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要刻苦学习,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保卫战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