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事迹材料时,我们要注意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优秀的事迹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为了理想而奋斗,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军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篇1
工作22年,他历任6个部门的负责人,始终坚信“忠诚干净担当、踏实肯干为民,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坚守初心、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真心实意地为退役军人办实事、解难事。他,就是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杨小川。
赤诚之心,服务显本色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2019年5月,龙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服务站工作,先后6次专题研究,投入大量资源支持退役军人工作。
谋定而后动,杨小川精心谋划、全力协调,按照“五有”标准建设服务站。2019年9月街道、村(社区)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街道服务站综合办公面积300平方米,配备工作人员6人;每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办公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配备站长1人、工作人员1人。建立工作制度14个,明确工作职责,公开服务承诺,设置文化墙、接待室、展示厅,力争做到硬件标准化、制度规范化、服务优质化。
兢兢业业,担好站长角色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摸清家底,他与工作人员一道进村入户、走街串巷,高质量完成信息采集1176人。全面掌握困难需求,建立各类台账25个,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为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他开动脑筋,建立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制度,实行“主要领导包片、分管领导驻村、干部包社”的模式,做到辖区退役军人联系全覆盖。一年来干部走访联系退役军人1500人次,收集问题125个,帮助困难退役军人55人次,化解矛盾问题74个。
为做到帮扶解困精准化,他按照“一人一策”精准制定帮扶计划50人、落实帮扶措施47条。采取以“政策帮扶点、企业捐助点、自己筹措点”的方式整合资源,缓解资金难题,帮助生活困难94人次、医疗困难6人次、住房困难5人次。
他紧密联系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龙桥街道民兵志愿服务队伍”,在疫情防控、应急抢险、防灾减灾等一线战场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时代赓续军民鱼水深情。一年来,志愿队伍支援兄弟乡镇扑灭森林火灾3次,参与疫情防控720人次,助农收砍榨菜160人次,助力“双创”义务清扫320人次。重要节日期间,无论情况多么特殊,他都要亲自走访慰问,为退役军人送上关怀和温暖。
开拓创新,实为工作增色
为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在坚持“七到位一处理”原则基础上,杨小川建立龙桥街道退役军人工作“七到位”制度,一是排查问题到位;二是解决问题到位;三是思想疏导到位;四是帮扶救助到位;五是接访服务到位;六是分析研判到位;七是保障措施到位,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2020年6月,街道退役军人卢某兄妹4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情绪激动地反映其父生病住院事宜。他一边热情接待稳定情绪,一边安排工作人员迅速开展调查。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到医院慰问,协调医保部门解决就医问题,申请了临时救助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要想做好事,必先做好人”,朴实的话语记心中。工作中,杨小川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用心、用情、用力为退役军人服务,龙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为全区标杆。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篇2
张启航,男,汉族,1976年9月出生,硕士学历,1998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萨力巴乡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萨力巴乡经济体量较小,总土地面积58万亩,辖8个行政村,共有5409户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600人,现有退役军人219人,重点优抚对象58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乡。近年来,全乡包括退役军人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萨力巴乡连续两届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评为“魅力乡镇”;2019年,被自治区列为“十县百乡千村”示范乡镇;2019年12月,被中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委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020年5月,被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建设强镇”。
自担任乡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以来,张启航同志着眼改革大局,以开拓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中奋勇前行。2019年,荣获“全旗优秀人大代表”称号。服务站建设得到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三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高度认可。2020年10月,自治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东部区现场会在萨力巴乡举办。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重要指示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作为萨力巴乡党委书记的张启航同志,主动担起退役军人服务的大梁,将服务退役军人、关爱退役军人、发展退役军人融入到乡村振兴大局。担任服务站站长后,成立了由自己任组长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系列工作制度,为乡服务站协调办公用房16平方米,配套活动室、器材室和图书室74平方米,并在乡便民服务大厅设立退役军入服务窗口,指导建立了8个村级服务站,为全乡退役军人搭建了服务平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爱退役军人的谆谆嘱托落实到了“最后一公里”。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乡服务站刚刚成立之初,他组织乡服务站和乡村干部,以维护退役军人权益为出发点,聚焦矛盾排查化解,同步推进党的政策宣传、思想教育转化等工作,先后开展5批次“大走访”和1轮脱贫攻坚专项走访活动,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即时解决政策咨询类问题57个,化解各类社会矛盾5件,收集解决诉求10件,活动经验在全旗推广,并被自治区信访局誉为“枫桥经验在内蒙古的再实践”。2019年,萨力巴乡被敖汉旗评为“信访三无乡镇”。
“您要保重身体,感谢您为保家卫国做出的贡献!”。这是张启航同志在每年的走访慰问活动中发自心底的表达。在他的领导下,乡服务站着眼于关心关爱退役军人群体,完成了全乡201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信息采集及光荣牌悬挂工作,为3名建国前在乡复员老军人发放了“建国70周年纪念章”,协助6名退役士兵办理了社保接续,发放各类优抚资金30余万元,向退役军人印发张富清、马旭等模范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200余册,在“八一”、春节等节日期间慰问老复员军人及军烈属13人次,向2名抗美援朝老兵发放了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把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关爱传递到了退役军人身边,提高了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幸福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先后有125名退役军人主动义务参加防控工作。
为政者,就要勤勉于身。他常对同事们说,既然当了群众公仆,就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这成为他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上恒久不变的信条。2019年,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借着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全面组建的春风,他常常放弃休息日和假期,与几名具有设施农业发展经验的退役军人一道,共同商议园区发展方向,与党政班子成员共同确定了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思路。在他的指导下,到2020年,萨力巴乡设施农业发展至1万亩,12名退役军人在此创业,园区年产值可达2.5亿元,带动周边1200名群众就业。在他的引领下,先后引进了东大品证、牧原、禾丰阜信源、赤峰种公牛站等4家龙头企业,培育36名退役军人为致富带头人,1名退役军人被评为自治区级“模范退役军人”,1名退役军人被评为自治区“十大清风干部标兵”。如今,在他的带领下,退役军人已然成为了萨力巴乡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篇3
洗手,消毒,换上深蓝色内穿衣,罩上白大褂,调整口罩并压紧塑形条……周飞虎在科里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此时是6点40分。他要赶在8点交班之前,查看患者诊疗记录,整体把握最新病况,想想“哪位患者今天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哪位患者情况不够理想?哪位患者要调整治疗方案?”
病房内,大多数患者被各种监护设备包围着。一位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发出“嘀嘀”声,值班医生马上小跑过去。前一天,这位患者的情况还比较乐观,但一夜之间病情急转直下。
这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不免让人感到沮丧。交班会上,周飞虎为大家打气:“哪怕只有一线机会,我们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重症医学科这个被称为“生死驿站”的地方,他和同事们用精湛的医术和爱,追逐生命之光。
“患者面部严重外伤、血红蛋白低、血压不稳定,注意感染防控,托住器官功能……”在记者到访的前一天深夜里,一位做完外科手术的患者被转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迅速起身,快步走进病房,一边紧盯着设备上处在危险值的各项指标,一边指导医护人员紧急处理。
几个小时后的清晨,周飞虎向记者叙述救治过程,这种“生死时速”的紧张感,被一句“我们没有时间点儿”轻易带过。
周飞虎早已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在他看来,重症医学是与死神的赛跑,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这里的每分每秒甚至会决定重症患者的生死。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周飞虎巡诊时发现四川女孩唐钰岚陷入昏迷、嘴唇发紫,颈动脉停止搏动。他当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女孩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有时候,情况更加复杂。重症患者大都患有多种疾病,与快速施救相矛盾的,是重症医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反复权衡——既要衡量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要考虑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icu医生有时像是一个哲学家。”周飞虎说。
一位28岁的小伙子,刚转入重症医学科时存在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查不出病因。救治过程中,小伙子的病情多次反复,先后经历3次气管插管。病情错综复杂,周飞虎带着同事把握主要矛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生的机会,“走钢丝”一般调整用药量,一次次将年轻的生命挽救回来。
“不抛弃,不放弃。”周飞虎指导的博士后毛智告诉记者,从学术角度判断很多患者希望渺茫,但周飞虎总是选择坚持,有时就在“再努力试一试”中迎来一线曙光。
生命仿佛也在以“奇迹”的方式,回应着他的坚持。
按照常规救治手段,唐钰岚需要截去受伤严重的下肢。看着女孩父母绝望的眼神,在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陈香美院士等老专家的指导下,周飞虎决定冒着风险保守治疗,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保住了她的双腿。13年过去,唐钰岚走起路来,已与常人无异。
那位3次气管插管、九死一生的年轻小伙,如今已病愈出院,重新开启新的人生。
从事重症医学18年来,周飞虎参与救治的患者超过1万例,康复率达95%以上。许多患者转院过来的时候情况危急,经过周飞虎团队精心救治后,大多转危为安。
“关注最不起眼的细节,抓住最后的机会,有可能带来顶级效果。”这是以周飞虎为代表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生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承诺,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追求。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篇4
2015年1月,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非洲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蚊蝇成群,尤其是医务人员奇缺,由于埃博拉病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使当地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利比里亚期间,周飞虎与队友们一起,在当地40度高温炎热天气下、穿着三重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全身湿透,每次进出病房仅出汗就达到1-1.5公斤。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埃博拉病人mulubah,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由于埃博拉疾病的流行,家里已有亲属死亡。病人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刚入病房时一般情况非常差,血糖高达22mmol/l。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一次次进入病房,一次次会诊讨论病情,从重症医学角度改善受损脏器功能,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出院那天,mulubah别提多激动了,她不停地向周飞虎和同事们竖大拇指,感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医生。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周飞虎作为重症救治专家,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
对于埃博拉防治来说,除了积极的救治病人之外,预防与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援非期间,周飞虎充分利用自身曾留学美国、英语好的优势,作为临床专家积极与在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当地医护人员交流诊疗体会,同时每次查房时除常规治疗病人外,还积极与病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积极救治病人,同时,根据埃博拉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医疗队统一部署,作为主要教员之一,完成对利比里亚当地社区人员的卫生培训及宣教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救治经验,完成3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首届国际埃博拉大会录用,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英文发言,提高了我军在埃博拉救治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事迹如《抗埃博士的情感账单》等多次被包括《 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和军队首长接见。
完成任务归国,周飞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总是轻描淡写,仿佛从未与那些致命的病毒打过交道,而是去异域风情的非洲游玩了一趟。“就算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非洲。”周飞虎说。但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很快就来了。
2016年6月,周飞虎随军委工作组赴西非马里及塞内加尔救治受到恐怖袭击的我国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在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同时,还与塞内加尔中央医院、联合国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交流学习,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帮带培训当地的icu同行。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塞方医院、我驻塞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塞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篇5
“这里永远迎来危重病人,上一位刚刚好转离开,换来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身为科室主任的周飞虎努力让这一方天地变得更有温度。
科室走廊两侧的文化墙上,标注科室成员生日的一颗颗“果实”高挂在“生命之树”上,老一辈人民军医黄志强院士书写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科训”激励着每一个人。
查房过程中,一位病人意识并不清醒,周飞虎还是自然地拉了拉病人的手;见患者脚露在外面,他会上前掖一掖被角;看到病人腿抬得不够高,他马上伸手调整……
“有些特别微小的细节,我们年轻医生过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毛智说。
“周主任平时说话和风细雨,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周飞虎向一位年轻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数据,对方回复得不够精确。尽管电脑系统里已经准确记录了相关数据,但周飞虎还是提出严肃批评。他常常对科室成员说:“icu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
然而,医学是一门有时会存在遗憾的科学,医生总有自己的无奈。面对许多危重患者,周飞虎嘴上安慰“没事儿”,其实“自己心里也有过忐忑”。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特别欣慰,但有时候经过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时,也会陷入深深自责。”
为了对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周飞虎团队基于物联网系统,大力推进“智慧icu”建设。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随时提取上传病情变化数据,一旦患者指标评分到达风险临界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红线预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施救。
眼下,周飞虎正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智能预警体系,完善软件系统建设。下一步,他计划将研究成果“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问诊、病人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采访间隙,周飞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他是咖啡爱好者,每次抢救完病人后,都会喝上一杯,这是他自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虽苦,最终能品出甜来,正是一名重症医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飞虎将迎来自己从事重症医学的第19个年头。在今年的科室年度总结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收尾:“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行医之道。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篇6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周飞虎从事的是重症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重症医学科被称为“横跨”内、外、妇、儿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聚集地。在icu,时时处在高强度、高压力下,每天争分夺秒救治各种危重患者。每天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还有大量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要去处理,工作非常的忙碌,晚上加班、双休日在岗已成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能陪陪家人。
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他把妈妈接在北京一起居住,但也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多说会话。妈妈的身体不好,为了不给儿子增添负担,常常一个人经常去药店买些药,她周围的邻居们总是不理解,“家里有一个在301医院工作的教授儿子,为啥看病还总要跑小药店?”,妈妈总是说:“小毛病,自己吃点药就好了”,其实只是不想给自己忙碌的儿子再添麻烦。记得去利比里亚前一年的年三十(除夕),帮助同事在科室值夜班后,周飞虎早早地对妈妈“承诺”,来年春节一定陪她吃个团圆饭。但由于执行援非抗击埃博拉任务,春节又在遥远的非洲过了,再次与年迈的母亲爽约。“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说他在遥远的西非时,唯有努力的工作和心里默默的祈祷祝福,来表达对母亲的歉意。
在icu病房,周飞虎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一张书桌、一个衣柜和一个躺下连腿也伸不开的小沙发。饿了,他就吃一碗泡面;累了,就躺在小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偶尔得空,就看看书。周飞虎的业余生活看起来单调甚至有些乏味。但他的内心却是最“诗意”的。这份诗意,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即便看多了生死,周飞虎和他的同事们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任何一个重症患者。正是这份“诗意”拯救了十年前在地震中被废墟压垮的一个个身躯和灵魂;是这份“诗意”让他在遥远的西非抗击凶险的埃博拉病毒;也是这份“诗意”,让他带领的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5%—97%之间;更因为这份“诗意”,成千上万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重症患者得以走向生命的“远方”。
“我一直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周飞虎眼中,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颜色、种族和国界之分。他用医者的大爱,托举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军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