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艺术融入的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出色的教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1

5x2—3x+1=0 2x+y=1—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篇3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5.2-5,得图.

图3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如图,(1)如果∠2=∠3,能得出a∥b吗?(2)如果∠2+∠4=1800,能得出a∥b吗?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2=∠3∴a∥b.

(2)∵∠4+∠2=180°,∠4+∠1=180°(已知)

∴∠2=∠1(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4+∠2=180°∴a∥b.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15练习1,补充(3)由∠a+∠abc=180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是什么?

2、课本p162题。

五、课堂小结: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p16、1、2题;p174、5、6。

平行线,三角板,同位角,数学,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 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 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 教学内容

(一 )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类型的数呢?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高出海平面8848.13米,我市某天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

请学生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师: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1、1正数与负数]

(二)新课教学

1、 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 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 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 风筝上升10米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 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后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 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

2、 补充练习

(1)在-2,+2.5,0, ,-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

(四)小结

1、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 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英语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5篇

2024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优秀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7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2023通用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7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8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7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6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8.3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