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促进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案中融入跨学科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中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山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2 展开想像。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正音。
2.感悟内容: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读到第3自然段,明白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访问的是什么?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
悬崖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什么启示?
2.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二、研读与赏析
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三、体验与反思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 热爱大自然
山泉——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一唱和小诗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摘抄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
山中教案篇2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在练笔时进一步把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也添上诗一般的色彩。
?教材分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山里朋友”的特点感受作者探访山中的“朋友”是的心情,揣摩与“朋友”互诉心声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疏通生字词,摘录好词好句;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一、重温课文,走入新课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
1、齐读标题,重读“访友”。
2、重温课文内容,作者访了哪些“朋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感知那如诗如画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精彩句、段。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法迁移,训练读写。
反复诵读以上句子,仿照你最喜欢的句子的表达方式,写写你所熟知的景物。
1、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把此段改成小诗一首: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
2、仿写: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
你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课文,课外延伸
1、在读课题,说说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山中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山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教具:课件,录音机,《梅花三弄》录音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导入 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 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 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
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山中教案篇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同学们的美感情趣,使同学们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同学们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的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的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的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同学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同学们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同学们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同学们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同学们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语感。)
同学们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同学们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同学们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同学们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同学们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同学们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山中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