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能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撰写教案有助于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药》鲁迅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药》鲁迅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读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点记号和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全面落实要求的同时,有所测重。
2.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课文以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段。每段记叙一件事,但事事都紧紧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课文的中心意思展开。第一段写人们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第二段写了一个鲁迅先生关心、教育作者的小故事,反映了鲁迅教育“我”要养成认真真读书的习惯。第三段写一次饭桌上的谈话,鲁迅以幽默的语言反映了他宁可“碰壁”,也要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第四段写鲁迅先生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表面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贫苦大众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同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阿三,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五段的结束语,“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是全文的总结,是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段细读课文时,贯彻“单元学习提示”四点要求,先按要求自学,然后根据各段的语意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几个训练点重点教学。
难点: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含义,概括全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四个小故事的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全班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加点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
(zhuàn)(guān)
水浒传(chuán)张冠李戴(guàn)
(2)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
②饱经风霜恍然大悟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重点指导:深奥(上半部分不要多一横)呻吟(不要多点)
4.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讨论、交流:谈《水浒传》,讲“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以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3、5题。
(2)读课文。
《药》鲁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题目及文中内容。)
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
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
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
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
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⑵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
(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
(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
(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
(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
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
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 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药》鲁迅教案篇3
萧红是一位多产型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回忆鲁迅先生》便是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读价值的一篇,这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清新的独特的鲁迅形象:即平凡的普通长者、伟大的文坛尊者及鲁迅对青年人的深沉的爱,从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显现出萧红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主席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
《药》鲁迅教案篇4
教学目的: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药》鲁迅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教学要求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
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
读《水浒传》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语言理解与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抓住其中的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讲“碰壁”
救助车夫
女佣的回忆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引导学生对语言理解与感悟。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 的人,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个( )的人,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药》鲁迅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
《药》鲁迅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迫害?)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一口气又说明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药》鲁迅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