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复习和总结的时间,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制定教案时,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釉上彩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釉上彩教案篇1
?燕子》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三、教学措施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教学中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
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引入语(边播放音乐边切换图片):在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春姑娘给大地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小草含青,百花争艳,田野、山川、河流处处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此时,可用课件放出小燕子清脆的鸣叫声及歌曲《小燕子》的旋律。)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不是小燕子在欢快地歌唱吗?让我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去迎接为春天喝彩的小燕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燕子》
板书课题:燕子(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春景美、燕子美的感受与欣赏
1.描绘春景,展开联想,感受春天景色的美。
师:下面,于让我们置身于春天广阔的田野,去课文中寻找春天的影子吧。你找到了吗?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播放课件: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师:_____同学把你找到的读出来。
(生个别读)评价:把掌声送给这位小伙子,他用读书声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师:德国有位大诗人名叫歌德,他告诉我们:经验丰富的人读书
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师:谁能告诉我们春姑娘为大自然带来了哪些礼物?(提示预设:春姑娘带来了蒙蒙的细雨,轻轻吹拂的微风,
千万条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要吗?只要大家坐姿正、用心看、仔细想,这个礼物你一定会受到的。
教学问题预设:从“各色鲜艳的花”中你能想到春天有哪些鲜艳的花?
问题回答预设:
生1:金灿灿的油菜花
生2:粉红粉红的桃花:连起来好像天边的一抹晚霞
生3:雪白雪白的梨花
生4:香味扑鼻的丁香花
生5:杜鹃花、水仙花、玉兰花
生6:颜色各异的牡丹花,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芳香扑鼻。
教学问题预设:春姑娘把大自然打扮得这样美丽,让我们感
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问题回答预设
生: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欣欣向荣
师:是的,满眼的新绿加上各色鲜艳的花,光彩夺目,绚丽
多彩。书上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一起告诉我。生:烂漫无比。板书:烂漫无比
师:这的确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穿上了美丽的春装,到田野里去呼吸那浓郁的花香,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在习习的微风中放飞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多么令人向往啊!让我们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生自由读,指名读。)真不简单,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是最宝贵的。他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春天清新的空气和甜美的花香。把掌声送给这些用心读书的孩子。老师也想像他们一样用心地读一读。好吗?
(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老师配乐范读
师: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陶醉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打扰大家,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2、展示图片,熟读成诵,认识燕子的外形美。师生活动预设:
师:这美丽的春景不光把我们迷住了,还把一个个远方的客人也吸引来了。(引读)谁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师播放燕子的叫声。)
生读: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师:小燕子是一身什么打扮?作者抓住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来写?
生:抓住了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
和剪刀似的尾巴来写。
师:这句话勾勒出了燕子怎样的美?
生:外形美。
师:(板书:外形美)谁能把这幅燕子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吗?
生上白板演示拼图燕子,其他孩子背诵句子
3、播放视频,自读体会,欣赏燕子的动态美。
师:这些外形俊俏的小燕子不仅是来观赏春景的游客,它们还是一群技艺超群的演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视频)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四人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燕子的飞行特点有哪些?勾画出有关语句,你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按要求自学,展开讨论。老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指导。)
交流回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第三段)
生1:我通过“掠”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燕子飞得很快师:掠过,在词典中怎么解释呢?
生2:轻轻地擦过(查字典也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师:那你能用手做一下这个动作吗?大家一起来,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釉上彩教案篇2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
釉上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产,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含义。
2、引导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3、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含义,并形成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遗产通常是指祖上留给后代的珍贵之物,是一个家族能够代代承
传的东西。
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来说,祖先也给后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可以结识一个民族发展的进程。这些东西属于国家的财富,被称为文物古迹,是我们必须珍惜的。
二、 自读课文:
说一说:1、在我们生活得附近,你见到或听说过有什么文物保护单位吗?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2、你在博物馆或其它什么地方见过文物吗?这些文物是一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
三、 课堂讨论:
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怎样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民俗等信息。具有体现文化精神、开展文化旅游、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等重要意义。
怎样保护:科学规划、有序利用、加强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修旧如旧,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
四、 拓展:
你还能列举出更多的文化遗产吗?
五、课堂总结
釉上彩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冬至的民俗文化活动。
2、能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制作汤圆。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气冬至,知道它的来历。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听说过冬至要吃汤圆或汤圆的习俗。
2、材料准备
教师用材料:
课件“冬至的秘密”
幼儿用材料:《健康·社会》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和幼儿谈话,引发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教师:你知道冬至是哪一天吗?在冬至时我们会吃什么?
(二)感知理解
1、播放课件“欣赏吧”中的故事动画,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并理解冬至吃汤圆的由来。教师:你觉得汤圆像什么?冬至时我们为什么要吃汤圆?小结:古代名医张仲景把药做成耳朵形状的“汤圆”治好了人们耳朵的冻伤,后来大家就在每年冬至时吃汤圆来保护自己的耳朵。
2、播放课件“欣赏吧”中的电子挂图,引导幼儿了解冬至的相关习俗。教师:冬至的时候除了吃汤圆,还可以吃什么?人们会做哪些事情庆祝冬至节呢?小结:冬至的时候,大家会吃汤圆、汤圆、糯糕等,有的地方有贺冬、送鞋等风俗。
(三)操作体验
1、播放课件“玩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制作汤圆的乐趣。
2、请幼儿完成《健康·社会》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并理解冬至的民俗文化特点。
(四)总结分享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经验。
教师:今年冬至,你想和家人怎样过节?小结: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小朋友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包汤圆、包汤圆,讲一讲冬至节吃汤圆的由来。
四、活动建议
1、教师可以布置“冬至节”的展板,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冬至节气的特点。
2、根据园所实际情况,可以在“操作体验”环节引导幼儿一起包汤圆、品尝汤圆,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
五、活动延伸
1、在阅读区投放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让幼儿通过图片欣赏感受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特点。
2、请家长扫描《健康·社会》封三下方小火车中主题四的二维码,找到故事动画《冬至的秘密》和幼儿一起欣赏,并商量、制订家庭庆祝冬至的计划。
釉上彩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针对大班的孩子体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在熟悉了小马运粮的这个故事后,老师激发孩子去尝试学习小马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都想自己去尝试一番。培养孩子在真正遇到困难时,怎么样去大胆的克服。所以特设此体育活动《小马运粮》。
活动目标
1、幼儿练习助跑跨跳过不小于宽50厘米的平行线。
2、发展幼儿爬、绕障碍物跑、跨跳的能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激发幼儿游戏活动中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重点
练习助跑跨跳等动作要领,掌握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场地准备
平整的场地、软垫子、障碍物小椅子、绳子、沙袋、平行线、羊角球。
知识准备
熟知故事《小马运粮》。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老师带领幼儿两路纵队进入活动场地,进行热身运动:双臂绕环手腕、原地跑跨跳、压腿运动。
2、引出活动主题,介绍场地,创设情境:
——我们有听过《小马运粮的故事》,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小马,看看小马在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介绍场地:小马一共经过四个地方,第一个森林,它要绕过树桩走出森林,第二个是跳过一个小土堆,接下来是要爬过一块草地(软垫子),最后要跨过一条河(两根绳子)。
3、穿过障碍,练习助跑跨跳。
(1)情景再现:第一天,小马决定要到奶奶家去,这边就是通往奶奶的家。先请一匹小马先前往看看他能不能顺利到达奶奶家。
请其中一个小朋友去完成,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发现其中的问题。
老师总结:
到小河跟前千万不要停下来,这样会跨不过去掉到河里。跨的时候,步子要迈大,腿抬高才能跨过去。回来的时候,从队的两边跑回来,排在队尾。大家要有秩序,前面一个孩子穿过森林后,下一个孩子就开始跑。咱们看看那匹小马最听话,表现最勇敢。
——现在我们将分成两队,两队的小马们进行比赛,看哪组的小马最先顺利到达奶奶家。
看完后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完后,老师表扬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
(2)情景再现:第二天,小马妈妈让小马背点粮食给奶奶,你们愿意帮忙吗?
老师总结:
小朋友到小河边千万不要停下来,这样会跨不过去掉到河里。跨的时候,步子要迈大,腿抬高才能跨过去。回来的时候,从队的两边跑回来,排在队尾。大家要有秩序,前面一个孩子穿过森林后,下一个孩子就开始跑。咱们看看那匹小马最听话,表现最勇敢。
重新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将分成两队,要求幼儿背上羊角球,在爬过绿草地时,用肘关节爬过去。幼儿游戏时,老师应始终提醒幼儿助跑跨跳的动作要连贯,并及时组织幼儿排好队,进行第二轮游戏。
教师指挥小马有秩序的完成运粮任务。
老师小结
小马们在运粮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勇敢不怕困难,个个都很厉害是个勇敢的孩子。
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游戏情况,对认真玩游戏的小马提出表扬,
(2)放松整理运动。
活动延伸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小马运粮的游戏活动。
活动反思:
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针对大班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老师作为教育的支持者,在创设了森林、山坡、草地、河流的情景,孩子们会觉得很有趣,也能发展孩子的爬、绕障碍物跑、跨跳的能力,过程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小马运粮的活动中,由易到难,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釉上彩教案篇6
一、 说教材:
1、 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
1)、纲要中指出:小朋友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小朋友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小朋友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2)、3—4岁的小朋友活泼好动,且是语言迅猛发展时期,但对方位词的理解、掌握、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请你把玩具放到桌子上面”、“把盘子放到小桶里面”等等,为了顺应小朋友的发展需要,我想通过小朋友最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小朋友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地学会运用方位词,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依据《纲要》目标中指出: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体验表达中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创编(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小朋友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
2、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和教学内容,结合小朋友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小朋友最近发展区发展的4个目标:
1)、通过游戏让小朋友理解、掌握方位词,并初步学会正确、灵活运用。
2)、引导
小朋友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
3)、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共享游戏的快乐。
4)、通过游戏让小朋友懂得要听妈妈的话,做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3、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小朋友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是小朋友能正确地运用方位词表述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在小朋友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找朋友”的游戏,初步感受方位词;再通过“找小猫”的游戏,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寻找小猫所在位置,掌握、理解方位词,从中建构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重点得以解决。
2)、难点:是能在创造性的游戏中灵活的使用方位词并能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是:为小朋友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小朋友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根据小朋友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
二、说教具、学具:
1、 知识经验的准备: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环节,初步让小朋友感受方位词,并丰富小朋友的生活经验。
2、 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音乐磁带和录有教师讲话的磁带)
2)、课前与小朋友一起玩毛绒玩具,并让小朋友记住它们的名字。
3)、创设游戏的环境:将毛绒玩具藏到活动室各角落。
4)、为小朋友提供各种藏身的道具。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1)、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小朋友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再加上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语言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在找小猫的过程中让小朋友感受数的概念;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感受体育游戏的快乐,培养小朋友的规则意识等。
3)、另外,此活动是老课新上,活动的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兴趣—游戏—创造,即创设情境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方位词,解决重点;最后在创造性的游戏中让小朋友的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
2、 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小朋友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小朋友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
让小朋友能够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性游戏中,引导小朋友用不同的动作、表情以及与同伴合作表现出自己所藏的位置,充分给小朋友自由展现的空间。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3分钟)
游戏“找朋友”:
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4位)咦?他们到哪去了?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看看他们藏在什么地方?”
此环节中,小朋友在课前已经认识了毛绒玩具,利用“找朋友”的形式鼓励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在交流中初步学习使用方位词,如在……上面、在……下面、在……里面、在……后面等,此游戏可进行两遍。另外在这其中将数学知识渗透在活动中,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让小朋友感知数的概念。
2、欣赏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小朋友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5分钟)
教师:“听,谁来了?(猫妈妈)引导小朋友听录音,教师提问:“猫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呀?它的小宝宝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引导小朋友观看课件,帮助小朋友理解的内容,并用启发式的语言进行提问,以引导小朋友掌握、理解方位词。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的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
趣,通过找小猫,让小朋友理解、掌握了方位词,而且在这其中,让小朋友的情感得到发展,懂得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知道不应该到处乱跑,在家中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另外,在找小猫的过程中,猫宝宝的名字藏在其中,渗透了识字教育。
3、 游戏活动:(7分钟)
1)、游戏:捉迷藏
教师:“现在我是猫妈妈,你们是猫宝宝,让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听音乐进行游戏)
教师将角色转变,以妈妈的角色贯穿游戏始终,与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并提出游戏的规则(听音乐开展游戏,利用道具让宝宝藏起来,当妈妈找到后宝宝要迅速的告诉妈妈自己藏在什么地方),游戏中教师注意听小朋友使用的方位词是否正确,及时引导、纠正。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小朋友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正确、灵活的运用方位词,通过与老师游戏,小朋友的情绪十分高涨,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2)、创造性游戏:
教师启发引导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示出自己藏在什么地方,鼓励小朋友大胆想象,还可启发小朋友与同伴合作进行表现,要求小朋友不光用动作、表情来表示,而且还要用准确、恰当的方位词进行表述。
在此环节活动中,小朋友有模仿、有创新,不仅巩固了小朋友对方位词理解、灵活运用,而且让小朋友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小朋友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充分体现了自主、创造、合作的现代儿童的学习方式。
4、 结束部分:
孩子们,玩了这么长的时间天都快黑了!咱们该回家了,快到妈妈身边来,可千万不要走丢了,否则妈妈会很担心、很着急的!(听音乐离开)
5、活动延伸:
引导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小朋友对方位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活动评价:
此活动的设计完全是从小朋友的实际出发,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釉上彩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了解鹅基本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电子大书、古诗朗诵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电子大书)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呢?鹅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几只漂亮的大白鹅,它们在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些大白鹅,在绿绿的水面上,伸着脖子欢叫,红红的脚掌在水里划动,它们非常开心。有个小诗人叫骆宾王,他很喜欢鹅,他看到这幅美丽情景,就写下了《咏鹅》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教师解释古诗含义,帮助幼儿重点理解词汇“项”“浮”“拨”的含义。——师:咏鹅就是用诗词来赞美鹅。
——师:你们知道鹅是怎么叫的吗?对,古诗中三个“鹅”是白鹅的.欢叫声。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师:“曲项向天歌”中的“项”指脖子,这句古诗是说,白鹅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
——师:白鹅的毛是什么颜色的?湖水是什么颜色的?“白毛浮绿水”中的“浮”是指白鹅洁白的身体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嬉戏。
——师:“红掌拨清波”,“拨”是指划水,这句古诗是说白鹅红红的脚掌波动着清清的水波。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4、教师带领幼儿学念古诗。
三、表演古诗。
——教师给古诗加上优美的动作,请幼儿边做边念古诗。
——教师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请幼儿一起配乐表演古诗。
活动应变
本次活动可以放在活动“颜色在哪里——动物的外衣”后进行。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用白色水粉在黑色纸上用写2的方式添画成白鹅。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白色袜子制作的白鹅,让幼儿将白袜子套手上扮成白鹅进行古诗朗诵。
表演区:投放白鹅头饰,鼓励幼儿戴头饰表演古诗。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张贴鹅的图片或幼儿绘画的白鹅。
家园同步
1、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人面前表演古诗朗诵,并摄录下来。
2、家长可以带幼儿去有鹅的湖或公园等,请幼儿观察它们的真实形态。
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进行古诗表演。
附录:骆宾王
骆宾王(约公元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釉上彩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