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感受不同,写出来的体会自然就不一样,在记录心得体会的时候,内心感受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篇1
我们伟大的祖国马上迎来了70周年华诞,我们心潮澎湃、我们激动万分、我们欢呼雀跃,我们昂首挺胸走在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在准备欢度节日之余,我不由得想起了那首歌,那首叫《我和我的祖国》的歌曲,歌中唱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是啊,我们的祖国由弱到强,由落后到的过程就是一首永远的赞歌。作为龙的传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首家国情怀的歌,都会有个伴随祖国一起成长的故事。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车与我的国的故事……
我出生于1973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起成长的。我的蹒跚学步是从大伯亲手给我制作的纯手工木质学步车开始的,后面两个小木轮,前面一个小木轮,侧面两个支架,一个学步车就这样做好了。当然了,使用这简陋的小小木质学步车走起路来,尽管父母在旁边随时保护,多次摔跤还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宝贝们比起我们那个时候,那简直就是太幸福了。现在的学步车下面有很多轮子,就是大人不在身边监护,也绝不会摔倒一次。而且还在学步车上加装了诸如唱歌机、小彩球、小风扇等娱乐使用的设施,这真是宝宝们再美好不过的享受了。
随着年龄增长,1980年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就得去临村读初中了。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麦场学骑自行车。我的身高还不到还不如那辆大金鹿自行车的横梁高,是无法骑到座子上的,只有斜跨在横梁下骑自行车。有多少次被笨重的自行车砸倒在地,碰得身上伤痕累累。现在的学生们学自行车安全系数可要高多了,在我们这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前列。可以根据个人的身高来购买适合自己的车子,重量比我们小时候的大金鹿轻了不说,还分男女款,色彩形状更是花样繁多。其中德州乐陵企业研发的碳纤维自行车远远超过欧美标准,在奥运赛场上大发异彩。
1992年中专毕业分配工作后,省吃俭用,我也买上了羡慕已久的摩托车。看着个头挺大,可是我心里明白,这只是一辆仿125的摩托车,一辆高仿摩托车质量可想而知。现在我们国家不仅是摩托车出口大国,而且高质量和高性能更是没的说。核能源发动,几公斤重量的摩托车已在中国研制成功。
20xx年,随着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声音渐渐销声匿迹,作为一个打工族,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奇瑞牌私家车。我之所以买这款车,一是看重了它的性价比,二是我真正了解了这句话是被大部分人误解的。这儿说的排队并不是坏得太多了,而是奇瑞汽车生产初期,寄人篱下得先让别的品牌车先修。奇瑞这个21世纪中国汽车真正的开创者、先驱者被蒙上了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污名。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及其准确的。现在的奇瑞,20xx年出口总销量超过了12万台,连续20xx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
说起车,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眼看到,中国有关车的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人们的想象。从拖拉机作为农用车代替牲畜耕种,到联合收割机开到田间地头,再到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到合作社上班去种地,这是一个何等的变化呀!现在的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家家都有一部乘用车的水准。城市的变化就更是日新月异,一个家有几部车的都大有人在。
这就是关于从我的车看我的国的故事,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个关于自己和祖国的故事,不妨您也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篇2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合作完成,以七个重要历史时刻为节点,讲述七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与以往献礼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将镜头投向历史瞬间背后的普通人,关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个体是如何书写出祖国让人感动又感慨的宏大历史。
第一个单元《前夜》讲述了为保障开国大典中的五星红旗顺利升起背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令观众动容的不仅有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而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的自动升旗方案设计师林治远,还有他的助手、警卫、国旗班战士、军乐队队员、北京城的老百姓等等。
虽然大多数出场人物都难以叫出名字,但是他们带给观众的感动却丝毫没有打折。
而《前夜》导演的拍摄思路,贯穿于接下来的六个故事中。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默默无闻奉献乃至献出生命的科研工作者,帮助邻居们观看女排比赛直播的小男孩,为了五星红旗准时于1997年7月1日0时0分在香港升起而努力的各行业人士,把珍贵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男孩的北京的哥,帮助贫困少年从精神上“站起来”的扶贫干部,为参加阅兵仪式战友护航的女飞行员……七个故事连接出70年的奋进与辉煌。
影片将叙事的重心放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细微角落,用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感受并参与这个时代,这也使得影片可以令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产生代入感和共鸣。谈起参演这部电影的感想时,青年演员彭昱畅说:“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是几零后,我们对祖国的情怀都是一样的。”
而与此同时,这些“小故事”并没有淡化“大时代”。开国大典、原子弹成功爆炸、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舟返航、阅兵盛况……那些我们曾经历过或不曾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被影片中这些融入时代记忆的故事唤醒,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更是体现出祖国的成长与进步和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正如《护航》单元的导演文牧野所说,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护航。
电影散场时,有老人追忆“在当年……”,有小朋友问“后来呢……”。七个故事唤起70年的国民记忆,这或许正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们想传达的真正想法——“我”和“我的祖国”。
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篇3
今天早上妈妈带着我去看电影,不过一场小雨,没多大的事儿。来到电影院的入口前,我和妈妈去旁边的超市买了两袋零食,进入电影院之后我们又买了一桶我和两张票。一张票上写着第九排六号座,另一张票上写着第九排七号坐。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二号影院,进入二号影院之后,我们又找到了我们该做的位置,过了一会儿电影开始了灯关了,不过看电影之前会播出几个广告。我们要看的电影是《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开始之后六个段,第一段讲的就是一个人你店子来升旗仪式,为升旗仪式现场被封了。所以就用电子升国旗。经过过了几次测试,还是失败了因为发动机就发动了一会儿国旗就不升了,他们打算多弄几台发动机,测试时国旗进的升到了顶端,但顶住国旗的那颗球却坏了,他们义务向其他人借用道具来打造一个坚固的球,球打造完成了,还有爬在爬到国旗上装回去,去装铁球的人他有恐高症,经过了几次的鼓励,他爬到了顶端把球装上了,但国歌该怎么弄呢?别人又给他了一个音乐播放器但播放出来的音乐非常杂乱,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人吹喇叭,但此时还有几十分钟就要开始开国大典了,最终通过技术员的不懈努力国旗安稳的升到了顶端。
看着我们中国发展的强大繁荣昌盛,作为中国人更骄傲自豪!
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篇4
part1 前夜
在这么神圣的开国大典上导演巧妙的抓住一个亮点,第一面国庆的升起,并且还是第一次用电动升旗杆
泪点一:是在止停球出现锈坏弹掉的后,全城老百姓都将自家有用的和珍贵的物件拿来希望能炼成合金,当清华教授把唯一一块金属元素球拿出来的时候眼泪真的哗的留下来了
泪点二:是登高焊接的时候,就算再恐高也不怕的精神
泪点三:是开国大典的纪录片再现,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那种激动感那种爱国心
part2 相遇
相遇感谢那些为了国家舍弃自己幸福和家庭隐姓埋名的英雄们
泪点一:高远流鼻血时,为了关闭反应堆,不顾危险和核泄漏毅然决然的冲回去
泪点二:一遍遍问护士外面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天天期盼着实验成功
泪点三:高远坐在车上,车窗外的人慢慢汇集开始欢呼
虽然我没有被爱情故事给我所感动,但是无名英雄的付出和伟大我着实感受到了,张译演绎的很入心
part3 夺冠
所有的泪点都在黑白电视里历史回顾女排再次夺冠的画面上,上次奥运会女排夺冠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守在电视机前的我激动的都蹦起来了,感谢铁榔头,这就是女排精神啊!!!
我只想说一句东东啊~你送个东西要果断啊~几次机会都被你浪费了~狗狗吃腊肉那里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笑疯了
part4 回归
97年7月1日你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们一刻都不能分离,作为80后小时候香港回归的记忆点是最深刻的,当东方之珠响起哭成泪人
泪点一:王洛勇老师说154年了,我们无法再多等一秒。并在国歌奏响时深情望着国旗升上去的样子
泪点二:红姐换警徽
泪点三:最后的东方之珠响起
全场都被报告,额俩也单着呢给逗笑了,三位军人的扮演者很有精气神,还原了当时的感动,因为最近发生的诸多事感慨万千,只想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part5 北京你好
喜剧的魅力,一个普通离异的北京的哥,在修复自己与儿子关系和帮汶川受难小孩的矛盾中升华了整个主题,感谢每个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每一砖一瓦都是劳动人民的力量
前篇笑点密集,葛大爷果然一流,到小孩说出他爸爸在汶川没了以后我就哭了,还有最后小孩的采访,笑中有泪,泪中带笑,小孩儿表现的很自然特别有地气
part6 白昼流星
整个画面特美,特有意境,田壮壮太有感觉了,江珊姐也是,一出来就有戏味,两位小演员也不错,希望大家都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泪点一:载人火箭顺利降落回家时
泪点二:老爷子倒下的时候
part7 护航
帅!特别帅!巾帼不让须眉!女飞行员帅到不行,男飞行员也和男模团一样
笑点都被郭京飞和雷佳音占据了,哈哈哈哈哈哈说完你天天开飞机后面停顿的几秒太搞笑了
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篇5
70年,弹指一挥间,但在“吃”的问题上人们却经历了不平凡的几个阶段:50年代,才解放不久,虽然农民分得了土地,组织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热情也异常高涨,但积重难返,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于是,“青黄不接”、“半年糠菜半年粮”仍普遍存在。我的家虽然是个“下中农”,但我仍天天缠着爷爷“要吃庄巷馍铺的白蒸馍”。
生活正在日新月异地向上攀升,祖国却遭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那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逼债,全国上下、就连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内也得勒紧裤带过日子,我们一家人和许多家庭一样也倒退到了“穷得叮当响”的地步。“半年糠菜半年粮”又出现在农村中。那时,我在永济县开张中学任教,成天总是带领学生到滩地里挖野菜,把洋角角、地地菜都挖完了,榆树叶、刺蓬、灰条也被搙光了,还不够学生灶上吃;我虽然是个教师,但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给我带一袋(用枕巾做成的袋子)蔓菁让我吃;人们都说,那一年是蔓菁和萝卜救了人,的确如此。那年冬天,到处是油菜地,一到晚上,油菜地里挤满了人,都是“偷偷”来掘蔓菁的,队长见了也权当没有看见,为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符屠”。当时,我在中学里教语文,语文课里也专门增加了乡土教材:《丁丑大荒记》,碑文确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实记述了光绪三年在晋南一带所发生的旱灾给农村带来的灭顶之灾,它以雄辩的事实教育后人“当以耕九余三,耕三余一”“以足食为先务”“以食为民天”。可见,当时灾荒严重到了何等程度!
由于灾荒泼及面广,国家适时出台了票据政策,一切凭证购买。记得当时扯布得布票,吃粮得粮票,买肉得肉票,买副食凭得副食票,没有票证就买不到东西。一次,我去西安办事,忘记带全国粮票,吃饭就遇到了麻烦,饭都吃完了,却拿不出全国粮票。一个红领巾见了,急忙给了我半斤粮票才解了我燃眉之急。
我们运城盛产小麦,但我们的供应标准却是每月28斤,细粮却只供30%,“吃不饱”是个普遍问题。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粮食成倍成倍往上长,小麦亩产七、八百斤,玉米亩产双千斤,人常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市场也开放了,只要有钱就不愁买不到粮食,一日三餐的餐桌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鸡鸭鱼肉、精粉大米成了家常便饭,原来饭桌上几乎没有白蒸馍,现在的饭桌上黄金糕却成了人们养生的追求;原来餐桌上的野菜,是被逼无奈,生活所迫,现在餐桌上的'“野菜”却成了人们养生的一种奢求,一种享受;原来很难吃到的大米白面、精粉、精米,不但在餐桌上屡见不鲜,而且有不少还被粗茶淡饭所替代,不是食客“吃不起”,而是食客们专门点的“金饭谱”,因为食客认为,“以粗代细”已经成了他们“健康之必须”;过去人们所羡慕的“下馆子”现在也成了寻常事,而且把进农家乐,吃农家菜,吃粗粮野菜当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走,到农家乐去!”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因为进了农家乐,才能满足他们对“土”的、“野”的和“粗”的需求。
读我的祖国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