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读后感只需要简述文章的相关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最重要的,写读后感是记录我们读书感受的重要方式之一,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卖米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卖米的读后感篇1
近段时间,一篇北大学生在15年前所做的《卖米》文章刷爆了网络,此文曾获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文风朴实,近似写实,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亲卖米的艰难过程,道出了乡村生活、农民求生的艰辛不易,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扉,读之令人落泪心酸。
文章背后的故事更让人痛彻心扉,作者张培祥是北大才女,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写就、翻译了百万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华,在生命之花刚刚绽放的时候,猝然凋谢,让人扼腕叹息,无比惋惜。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农家姑娘,凭着自己的才华,一路倔强走来,披荆斩棘,历尽沧桑,踏进了中国最高学府,生命之幕徐徐拉开,即将绽放最华丽的乐章,然后,就在这一刻,上苍之手无情地掐灭了这朵艳丽的花朵,让人不由得有种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类的感受。作为读者,听着是个故事,可作为她的亲人、家庭,那是灾难性的悲剧、毁灭性的打击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生命的悲剧,悲剧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直击人的心胸,让人痛到五脏六腑,彻头彻尾。
作为一名从农村奋斗出来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农村,融入城市,那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经过多少艰难坎坷,其中的心酸只有自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培祥,作为一名农村女孩,用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充满才华的锐气,一路走到北大学府,这是多少寒门逆袭的理想情结,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呢?野心要和才华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业绩来。
我要说的是,虽然这是一个悲剧,给寒门的学子、普通的凡人带去了一些焦灼和无奈,不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甚至于怀疑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但我觉得,不应该只看到悲剧和伤情,更应该看到它的积极和上进。她像路边的一朵野花,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怒放出鲜艳的花朵,无奈隔夜雷雨摧残她,却也不枉生命怒放一场,她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她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她不屈的奋斗,灼目的才华,才给了她短暂生命中常人不会有的哀荣,如果如仲永一般,天赋秉异,却懈怠不止,也泯然众人矣,老死于荒林而无人知晓。反观之,北大数学系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遁入空门,已开始在千年古刹龙泉寺修行,这也是一种悲剧,但更多的是给人叹息和无奈,少了一份怜惜,本该奋斗的年龄却遁入空门,缺少了生命应有的色彩和内容,我们无法理解智慧超常人的想法。但两个人对比,哪一个更让人惋惜和“怜悯”呢?
不悔人生梦一场,只恨离去太匆匆。
这个世界本就无常,每个人,离去只是时间的问题,生命就在于经历和过程,生死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和谜语,作为凡人,当你写下自己对生命感悟的时候,上帝会在角落偷偷地发笑,对错只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话:时间是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东西,它留下了美梦和传说,也留下了忧伤和狼藉,人生、世界、命运,何尝不是如此?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越是有价值,越让人心痛,越能流传千古,这就是审美的悖论。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万物各有天命。我不信宿命,但却无法解释命运,人生的悲欢离合,人世的生死离别,世上又有几人能参禅悟透呢?
也许,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只有奋斗的人生才会有绚烂的光彩,悲剧只是反衬了它的艳丽而已,只有超越了悲剧,看淡了生死,活着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愿世间少一点这样悲情的命运,多一点人间应有的清欢。
卖米的读后感篇2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沒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沒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的读后感篇3
近日一篇推文所吸引,名曰《卖米》,初读之,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作者张培祥,北大人,是我同乡,也长我近十年,不曾谋面,素未相识,寒门贵女,可惜天妒英才,早早便遗憾离世,令人扼腕。
文章讲的是一个生活不易的故事,出生贫寒之家的作者为了弄钱给父亲买药,陪母亲赶场卖米,与米贩子讨价还价,但最终无奈返家。全文并无过多华丽的词藻和曲折的情节,相反,叙述朴素无华,却处处真情流露。我虽未有类似卖米的经历,家庭也不如作者那般清贫,但是文中一处小小的情节却像是在描述我以前的经历,小时候也曾被父亲早早叫醒,让我去给家里的八分水田放水,对话内容也基本与文章中相似,也曾陪着父亲挑着刚收获的稻子到镇上的粮站去交公粮,也就是所谓的农业税。那时候小,不懂事,感觉自家的生活已属不易,为何还要把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上交给公家。
当然,这种不理解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是我长大突然想通了,而是在不久之后的2005年,湖南便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皇粮国税”的历史,读后感·同时还出台了多项补贴,让农民家庭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三农政策带来的实惠,直到现在,我还能看到我家那本已经打印了很多页补贴资金的红色存折。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过很多大城市,也看过很多农村,看到了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宛若鸿沟的差别,有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也有温饱尚未解决的大凉山腹地,云泥之别,令人惊叹。
所幸党和国家并没有遗忘,为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勾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同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可以预见,农民的生活会怎样红火,很遗憾,张培祥并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如果她没走,《卖米》会不会有另外一个美好的结局呢?
卖米的读后感篇4
北大女生张培祥的《卖米》一文,获2004年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但是作者没有能够领奖,因白血病在2003年非典期间离开了人世。
文章平铺直叙地讲了自己与母亲卖米一天的经历,没有曲折的情节、华丽的辞藻,但反映的事实很值得我们思考。
据介绍,作者生于1979年,如果活着,还不满40岁。照理,她出生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全国人民日子正在好起来。《卖米》一文反映的山区农民生活如此艰难,很出乎意外。
文章没有说明是哪年的事,一个女孩子能够挑60多斤重的米担子,至少应该高中阶段吧,那么文中提到的事实应该在1990年代中后期。大热天,母女二人挑着米担子通过窄窄的田埂去赶场。
来收购的米商出价每斤一块零八分,母亲希望价格是一块一角,由于每斤2分钱的价格分歧,总价3块钱的差价,母女二人在烈日下的露天市场上站了一整天,连2角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到散场都没有卖掉,又把150斤米担回家去。卖米是为了换钱给父亲买药,而她父亲希望熬过去自然康复。
文章反映的,不仅是农家的贫困,还有农村公共设施的欠缺。从住房到市场,没有像样的道路。窄窄的田埂,日常通行都不便,更何况挑着重担。如果有铺装路,就可以用车运输,那就省力多了。市场不过一块没有任何遮挡的空地。这样的道路、这样的市场,比人类原始时代没有任何进步。在那种地方,时间似乎停滞的。
共和国成立半个世纪,但是义务教育、医疗保险都没有建立起来。作者父亲为了米价稍微卖得高些,必须挑着100多斤的重担走30多里山路,只是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母女两人为了多卖3块钱而在市场上被烈日烤了一整天。作者的经历,也许在总人口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部分贫困群体生活十分艰难。同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如此悬殊,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状态。
如果说职业以及与之密切有关的收入高低,与个人的自主选择、个人条件密不可分的话,像道路、市场、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应该由政府提供。显然,这些设施的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责任。它们无法由民间提供,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人们组织政府,服从号令,贡献税收,就是为了得到公共服务。但是直到21世纪前夕,很多地方公共设施和服务如此落后,确实是当地政府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想到有些人、有些部门,不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而津津乐道gdp增速、什么世界之最、什么大国强国,就觉得不可思议。高铁、飞机、大船,无论看着多么自豪,或者令人羡慕,与百姓有什么关系?
对于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业比百姓生活富足、便利更要紧的。只有百姓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保障,国家才有尊严,才能赢得外国的尊敬。作者:江淮赤子
卖米的读后感篇5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内,一篇《卖米》迅速刷屏。文章讲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回乡时和母亲一起到场上卖米的经历,由于价钱没有谈拢,她和母亲没有把米卖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两担米再挑回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经在2003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译和编写作品出版,并有小说、散文发表,而这篇文章的描述场景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才女,英年早逝,讲述农村苦难,这一切确实都容易触发读者泪点,并为之感动。但是,一篇旧文为什么能够在作者逝去15年后忽然走红?
既然是小说作品,读者对它的阅读评价就必须是以小说的标准来进行,况且是发表在曾经发表过《白鹿原》这样的优秀小说的文学刊物《当代》之上,那么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水准的。但是,整篇小说读下来,却并无读小说应该有的感觉,故事平淡无奇,语言也无引人入胜之处,它充其量是一篇文从字顺的学生习作。当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况且作者已逝,已经没有办法和我们申辩,刻意强调其为作者亲身经历,让人觉得不够“厚道”。也许是公众号主人太想通过此篇来感动读者,但即使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读,似乎也感动不起来。
这篇文章说的“我”和母亲到场上卖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母亲与米贩在一块零五分一斤还是一块一角一斤上没有达成一致,米贩已经同意以一块零八分一斤收购,但母亲不肯通融,错失了交易良机,最后同意让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却已卖不出去。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母亲显然缺乏市场交易的基本常识,而只是一味认死理,缺乏随行就市的灵活性,最终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实现。
因此,如果要为《卖米》写一篇读后感,它的重点决不应该仅仅保有感动。《卖米》一文如果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对市场交易的陌生,观念陈旧,正在现实地影响着农民的与时俱进。文章通过父亲(这个父亲照例是毫无创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卖掉之后买药)之口指责这些米贩子盘剥农民,听着振振有词,其实表现的不过是几千年落后的重农抑商思维。但这种思维对农民的进步与发展有害无益,农民要摆脱贫困,必须从思想上摒弃这种落后观念。今天,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扶贫事业,但是“授人以鱼”容易,“授人以渔”难。扶贫离不开对贫困农民的物质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摆脱旧观念,学会市场交易,让他们驶上社会发展的车道,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旧的车道里通过抚摸苦难来博取廉价的同情。
卖米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卖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农村里,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赚钱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米拿到集市去卖。女孩和妈妈到达集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子看了看他们的米,问他们一斤多少钱,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两块钱一斤,米贩子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不卖,后来,那个米贩子走了。后来又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都说不卖。她们就一直等啊等啊等,等别的米贩子来买她们的米。她就一直等。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她们不停地流汗,但是不能去凉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饭是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拌饭。等到下午,还是没有人来买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一个米贩子走过来,说一块零五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一块一才卖。米贩子说:“集市都散了,还要价那么高,谁会买啊?哈哈!哈哈!”说完就走了。后来,女孩和妈妈一粒米都没有卖出去,没法给她生病的爸爸买药。
掩卷沉思,我知道了住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赚来微薄的钱,要想供孩子读书的确很难。我们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条件比农村好,生活幸福,我们要珍惜啊!
作为学生,父母为我选择了城里的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愿望的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