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心得体会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每次认真总结心得体会,都会发现新的成长与进步的空间,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不仅能记录下活动的点滴,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功勋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功勋心得体会6篇

功勋心得体会篇1

寒假里,我观看了《功勋》这部电视剧。其中袁隆平爷爷的真实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袁隆平爷爷一生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功勋之袁隆平的梦》就是围绕这两个梦想展开的。虽然一路困难重重,但袁隆平爷爷从来没想过放弃,他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刻苦钻研,不断地研究、思考、创新。他之所以能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用尽了一生的勇气和力气去追求梦想,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可见他为了实现梦想、造福人类付出了多少努力!我想,他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如今,我们都能吃饱饭了。我不禁想起了李绅的一首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道这一碗饭的背后有多少像袁隆平爷爷以及像他这样的人辛勤劳动的身影呢?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体谅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我也被袁隆平爷爷这种科学精神、团队精神所打动。袁隆平爷爷从事杂交水稻已经半个世纪了,他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了让那些贫寒的`人吃饱饭,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爷爷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不仅感动了全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爷爷,您之所以获得了“共和国勋章”,是因为您让我们的手中都端起了饭碗吃饱了饭,您是中国的脊梁、人民的骄傲。您永不放弃、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都为您感到自豪!我们一定会向您一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好每一次作业,上好每一堂课,将来用我们的行动报效祖国!

我又想起了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啊,他们不仅仅是中国的脊梁,更是民族的先锋、人民的英雄。

功勋心得体会篇2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功勋心得体会篇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于9月26日晚登陆北京卫视晚间黄金档。

该剧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李小明任总编辑,曹平、敦勇任总制片人,以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为原型进行改编,串联起8位不同领域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剧集以单元剧的.形式拍摄,共组织8个摄制组近20xx人奔赴祖国各地、全程实景拍摄。其中,《能文能武李延年》由王雷领衔主演;《无名英雄于敏》由雷佳音、倪妮等主演;《黄旭华的深潜》由黄晓明、陈好等主演;《张富清的平凡人生》由郭涛、孙茜、丁勇岱等主演;《申纪兰的提案》由蒋欣、孟阿赛、倪萍、张洪杰等主演;《孙家栋的天路》由佟大为、孙俪、刘奕君、王自健等主演;《屠呦呦的礼物》由周迅、张颂文、宋佳伦、郭晓峰等主演;《袁隆平的梦》由黄志忠、董洁、任重等主演。

该剧戏骨齐聚,阵容强大,共同表达对“忠诚、执着、朴实”精神品格的礼赞,让这份国家集体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继续传承。剧集总导演郑晓龙表示:“我们不追求把每个功勋人物写成长篇传记,而是截取他们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做到主题突出、结构精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紧凑,既追求分组故事风格各异,又要实现整体的统一融合,让广大观众看得懂、看得进、喜欢看。”

功勋心得体会篇4

?功勋》这部剧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八个单元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敏,该剧从少年、青年和中年三个时期讲述他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故事。沈严导演拍的于敏单元很真实,把当年科研人员的艰苦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敏是一个凡人,由于科研工作繁重,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在胃病发作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岗位,只拿萝卜干充饥止疼。自然而然的,对于家庭他未曾好好照料到。好在他的妻子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独自一人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宜,让于敏无后顾之忧,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家属,都是伟大的。

这份工作,对于敏来说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而且由于工作的保密性,在那个年代于敏也无法被人理解。剧中的于敏被邻居指责不管家,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母亲更是埋怨他一问三不知。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并为之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想到当年于敏院士的感动中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像于敏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有的不仅是开拓精神,更有大局观!岁月流逝,山河璀璨。于老的精神,将万古流芳。致敬科研工作者!

功勋心得体会篇5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xx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依然可以像90岁的袁隆平一样,“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惟奋斗者进、惟自胜者强,党员干部当以“大我”砥砺“小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主责主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对待工作,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功勋心得体会篇6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功勋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作业心得体会精选6篇

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6篇

物流报告心得体会6篇

修养心得体会6篇

消防安全心得体会通用6篇

班会心得体会通用6篇

励志心得体会6篇

数控的心得体会6篇

医学生心得体会6篇

履职培训心得体会6篇

功勋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