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作文是一种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过程,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丝绸之路的小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1
今年春天,科学老师给我发了二十多条小蚕宝宝,叫我们拿回家去精心喂养。我高高兴兴拿回家,拜爷爷为师,知道我养蚕。我们找来一个有盖的大纸盒,用手帕将内外擦得干干净净,在纸盒底和盖的四周密密麻麻锥上小孔。爷爷说:“要有盖是为了不让老鼠等伤害它,擦干净是因为蚕这东西爱清洁,钻孔是为了通风。”
小蚕放进盒后,我们就去采桑叶。爷爷说:“玉合山公园过去就是农田,里面肯定有桑树。”爷爷分析得很正确。我们在公园里找到不少桑树,上面长满了嫩绿的桑叶。爷爷告诉我:“我采叶有三要,一要靠枝头的嫩叶,二要无虫咬的好叶,三要无脏物污染的干净叶。”一会儿,我们就采了一大包,我还想多采一些,但爷爷说:“采多了没用,枯萎后蚕宝宝就不爱吃了。”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就往纸盒里放桑叶。爷爷说:“不行,要用干帕把桑叶一片一片地擦干净,还要用剪刀把桑叶剪成细条。水分重了或不干净蚕宝宝吃了会拉稀,生病。叶子太大了,蚕宝宝小无法咬烂,长大后就可以不剪了。以后每天早晚各喂一次蚕,喂前要把盒里的残渣,粪便打扫干净。”就这样,坚持为了两个多月,小蚕宝宝已经长成大蚕了,足有五厘米长,又白又胖,身上似乎逐渐变亮。爷爷说:“蚕要结茧了,快去找些小树枝,放在盒里做支架。”果然几天后它们不吃桑叶了,爬上了树枝,开始吐丝结茧。
没几天,蚕不见了,树枝上挂满了雪白的椭圆形的小球。我问爷爷:“蚕到哪里去了?”爷爷告诉我:“这就叫作茧自缚。蚕把丝吐尽以后,形成外壳,自己就变成蛹,再变成蛾,装在里面,最后咬破外壳钻出来,产卵繁殖后代。人们养蚕的目的,除留种的茧外,都得在蛾没咬破蚕茧之前,将它蒸死,把茧送到丝厂抽丝,织成绸缎。它是人们最喜欢的高级衣料。”爷爷的话,让我懂得了养蚕的意义。
史书记载,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结茧抽丝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我国丝绸,在世界上是最有名的.。早在汉朝,中国丝绸远销西方各国,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沟通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增强了同西方国家的友谊。西方国家称赞中国为“丝绸之过”。称从长安到西方国家运送丝绸的要道为“丝绸之路”。现在我们国家强大,富强起来了,便应该将丝绸后之路延伸下去,让世界人民享受美丽的中国丝绸。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2
当我们今天转头望向强大的两汉,鼎盛的大唐,我们仿佛能够看见在那片欧亚大陆上,从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有一支队伍,西出长安,跨过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穿越茫茫中亚进入伊朗高原,再向西来到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地区,横渡地中海到达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一条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路线,一条将中国封建王朝的灿烂文化传播到西方的文明路线,一条由中国人开辟、探索并与中国共兴衰的历史路线。这就是最繁茂的绿洲路线。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但为何绿洲路线如此发展之快?东汉时期开辟了从敦煌到哈密再到吐鲁番,然后南越天山到达焉耆进入北道的新路线,使人们可以避开路途艰难的楼兰地区──地表特征相似、十分容易迷路、同时又缺少水源的雅丹地貌,从而使得这条新路线日益发达起来。相邻的各个绿洲之间虽然存在戈壁沙漠,但因为距离有限,畜力可以横越,各绿洲于是便成为长途旅行的中间站,为旅客提供食物补给和休息地方。再加上每一个绿洲的.自给能力有限,其自身也有对外来产品的需求,所以绿洲成为最早发达起来的国际交通枢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着丝绸之路干线的地位。
但是还有其他丝绸之路为何被人类淘汰?比如说草原丝绸之路还有西南之路?中国境内的三条丝绸之路(西北的路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和西南方的路上丝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丝路发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既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称为滇西“古西南丝绸之路”,其遗迹主要位于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丝路的绝大部分道路,已淹没在时间的风雨之中,但一些雄关险道,骡马蹄印,诗联题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
草原的丝绸之路起源于蒙古草原的蒙古帝国在征服世界的时候(12世纪末-13世纪下半叶),则更重视草原之路的利用,成为这条路线最繁荣的时期。草原跟沙漠一样,也有食水供应问题,熟悉当地水草状况的只有草原牧民,而与当地牧民的合作本身也是利用这条路线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很麻烦。
在我认为绿洲丝绸之路之所以能通向全世界,是因为通过的路径要比其他的要多,这样能把技术传向更多国家。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3
七百多年前,泉州就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在中世纪有着四百多年的辉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盛名。千百年来,日月在这里的崇山峻岭间涨落,星辰从深谷险隘中交替,岁月造化成就了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清幽神秀。
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泉州四处皆是宝,宗教胜迹遍地是。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他们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纵观海丝之路,一路蜿蜒向前,虽受到阻挠,但仍不屈地向前方延伸,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衷。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到今年生日爸爸送给我的'那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古代帆船》邮票。爸爸说,这是2001中国与葡萄牙联合发行的,全套共2张,面值80分。虽然只有两张,但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从古代到现代友好的海上交流,也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各自辉煌的海丝文化,更象征着中国泉州的海上文明。邮票中,不只有着中国和葡萄牙的古代帆船,在第一张的右边还矗立着一座塔——没错,它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的开元寺东西双塔中的东塔。看到这一张邮票,我不禁联想到了贸易船只来来往往,客商、华侨络绎不绝,港口上停泊着些许船只,西方的文明通过海丝之路传到中国,好一幅“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迷人画卷!
是什么牵引着泉州人不论古代近代都勇于开拓?那是一颗颗敢拼爱赢,心怀祖国的赤子之心。如今,一条新的海丝之路见证着千年海光天色的古城,重振“东方第一大港”雄风,向新时代迈进!
海丝文化,留下的是不灭的记忆、是宝贵的财富,传承的是永恒的瑰宝,托起的是举世瞩目的新天地!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4
四方流水涌到大漠黄沙,八面山脉连上青藏高原。它们像古树之根联系着这地球。而这水这山间有着这样一条路,一道通往未来的丝绸之路,一带盛世与繁华,一路足迹与风沙。梦中黄沙漫漫,荒漠的一支支驼队,带着汉唐的文明产物迈向未知的国度。
茶,众山之巅的流水将你送向四海八荒,书写着一片树叶的传奇佳话;丝绸,一路经历多少古老城邦?泥沙泯灭不了你曾经的盛世辉煌;陶瓷,由高温铸就的中华,带着千年文明融入世界之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一杯温水,揉开这“绿叶红镶边”的皱叶,散发出的香甜气味融进这水,红唇微启,轻抿一口这迷人的茶水,一缕茶香,一丝清甜,划过舌尖的是江南的青山绿水和缥缈,是大漠的落日孤烟,豪情壮志,是蜀道扪参历井的高险,抚膺长叹的震惊。口中的是古茶树顶尖新芽翻炒后的醇香,封存后重归天地的渴望。
“啜苦咽甘,茶也。”这揭开了华夏茶文化那古老又神秘的面纱。有多少人数尽文章,只为寻找那划过舌尖的一瞬茶香?一条古道,打开了中华味蕾的大门,一本游记,让千万人开始向往这东方大国。
丝绸的朦胧,源于江南。“山有扶苏,濕有荷华。”云雾环绕青山,哼一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农家小调,许一段“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人誓言。丝绸的力量,源于大漠。黄沙在空中肆意狂舞,像舞女的'水袖的一搏一收。她卷走了敦煌飞天,轻沾了地中海的水,让尼罗河的圣水流到东亚,将印度的佛教引入中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炎黄的子孙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日出塞的勇士。丝路上的黎明百姓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路驼铃的清响。
轻轻地刷开泥灰,那一凹一凸的陶瓷纹路标志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华夏的泥土历经了高温与锻造,景德镇的匠人们使精卫女娲后裔西王母在瓷上涌现,让牡丹青花梅兰松竹菊染在其中。龙是权,凤是尊,有八仙过海之盛况,也有夸父逐日之英勇。古有“岁寒然后知松柏”的高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采菊东篱下”的自在悠闲。将“桃”瓷送给古稀,祝其寿比南山,将“牡丹”瓷赠与他人,喻其前程似锦。观其纹路嗅其古香,原来你在历史的洗礼下沉淀出了迷人的文化气概。
这根就是我要寻的根,像地图上蜿蜒的丝绸之路。这路共商了世界的繁荣,这路共建了世界的和平,这路共享了世界的科技,这根就是我要铭记的根。古时饮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日唱一曲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同住地球村。
古时,檀木桌前的女子衣着丝绸流仙裙,煮上一碗茶,任茶气漫出瓷杯,自有一般闲雅风味;今日,蓝眸对上黑眸,相视一笑,一同饮下一杯青茶。从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5
十天的丝绸之旅,带给我的是无法估量的收获,满满当当的感动与释怀。
我想念壶口瀑布那翻滚的黄河水飞流而下,冲击着山崖,溅出无数个小水珠。远处的黄河水,汹涌的冲过来;观之,尤有雷霆万钧之势,听之,尤有万马齐喑之奏。河水拍在山崖上,形成一道水雾墙。
我想念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那么伟大!秦始皇的伟大,古代人民的伟大,考古工作者的伟大,融为一体,为我们展现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奇迹。
我想念青海湖草原和湖的水平面,就像到了天边,水天一色,一眼望不到边的青海湖跃入眼中。它就像一块平静的蓝水晶,但它偶尔也会泛起皱纹。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晶莹的浪花轻轻挣脱青海湖的怀抱,优雅地漫上岸来,不一会儿,又悄悄地溜回去。骑着车,漫游在路上,迎面吹来清爽的风,赶走了炎热,也赶走了一身的疲劳。
我想念门源的油菜花海。它们的外貌是极其平凡的,它们没有其他娇艳的花儿一样那样层层叠叠的花瓣与多变的姿态,美丽的色彩。但它们充满朝气的黄色,仿佛那阳光沉淀下来了,沉淀在薄薄的花瓣尖上。
我想念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看起来气势很是雄伟。站在城楼向下俯视,西北气势磅礴的豪态尽收眼底。
我想念拥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莫高窟。看到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佛像、彩塑、雕刻我仿佛真的听到了群佛念经的声音,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我明白了什么叫艺术,知道了什么是艺术,这里的每一件工艺品,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我想念兰州最著名最美味的兰州牛肉拉面。搅拌一下,尝一口。鲜味,辣味席卷而来,刹那间,我真的感受到了舌尖上的享受,心情似乎也因为这美味的拉面而提升了一个档次。兰州牛肉拉面真的是兰州一绝,就说是中国的标志也毫不夸张。
我想念着,想念丝绸之路的每个地点,每种不同的气息与文化。多么希望,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伴随着我。感知沉淀多年的文化,汲取升华情操的余韵,我享受着快乐与感激。
梦回丝绸之路,梦回历史文化,梦回美好旅程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6
“活在当下”,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意思是说,人活着,不要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而担忧,也不可为过去的事焦虑,要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求远忧,只为近谋。
此次丝绸之路因路程太远,一贯自驾游的我们,坐火车前往甘肃。这是我第二次坐火车。第一次从青岛至西安,终点站是兰州。这次恰巧又是从青岛到兰州。上次的火车虽说是软卧,可卫生条件很差,床也很窄,床铺下面还有煤,给我的心灵留下了些阴影。这次丝绸之路是全程火车,又都是硬卧,令我不免有些担心。
从青岛站出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站台。这趟火车通身红色,是班空调车。踏上火车的`一刹那,我松了一口气。虽说还没有见到床铺,但车厢与车厢的衔接处就已十分干净,不能说一尘不染,但也是光彩照人。步入车厢,说不上豪华,却异常整洁。洁白的床单,洁白的枕套,虽说是硬卧,却比当年的软卧好多了。只要住得好,此次旅途,在我眼中也曾添了不少光彩。可是,我老是不适应着车厢,第一印象太重要了,火车或许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干净的印象,要在一时三刻内改过来,那也不易。
我们要在火车上待31个小时,我也慢慢接受这整洁的车厢,等到差不多适应的时候,火车却到达了兰州。我没有享受火车的整洁。
到达兰州已是晚上八点。我们吃过晚饭,稍一休整,又要赶十点的一班火车。一下火车,我脚下一个踉跄,险些摔倒。火车一直颠簸,加上我们坐的时间长,不仅习惯了干净的火车,也习惯了脚下的颠簸。猛然踏到平坦踏实的地面,竟有些不习惯。从下火车开始,尽管脚下的地面是静止不动的,但我始终觉得脚下在晃动。两个小时过去了,知道登上从兰州到嘉峪关的火车,我也觉得一直站不稳,此日清晨到达嘉峪关市时,也始终有这样的幻觉。我没有享受地面的平坦。
我没有“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种能力。它提醒你享受现在,乐于现在。不要为了下一秒的忧愁放弃了这一秒的快乐,而下一秒又在深深的悔恨。
“活在当下”是一种境界。它让你忘记未来的忧虑,过去的悔恨,只享受现在。不要想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很满足。
“活在当下”是一种幸福。如果你做到了,你的人生将会有无数快乐的一秒。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篇7
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作为一个在外读书的泉州人,我们深感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需要,泉州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当中,显得如此黯淡无光,不论是优雅婉约的南音梨园,还是铿锵振振的高甲木偶,他们在民间的舞台已经大量萎缩,似乎只能在申报世遗、展示城市名片的时候会被当作牌子拿出来举一举,喧哗过后它们仍然寂寂无声地隐退市井,难得抛头露面了。
作为一个泉州人,我们为家乡高速发展的经济而骄傲,但是我们深知文化是一种根源,是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根本,没有了文化作为根基,就犹如一个空中楼阁,正是因为这个家乡情结激起了我们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也因此我们选择了泉州——我们的故乡,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弘扬作为我们的实践课题,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能激起家乡的青年人对于家乡文化的重视。
泉州是一个有着浓厚民风民俗的古老城市。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这是泉州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众多文化广博而无争地并存于泉州,是我们泉州人的骄傲!
丝绸之路的小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