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情感的作文能让我们在写作中更加真情流露,增强感染力,结合实际写作文,才能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的气息,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关知足的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知足的作文篇1
“知足者常乐”向来被国人奉为圭臬,而“不知足”常常是贪得无厌的代名词。崇尚“允执厥中”的民族沉浸在分属儒道两家的“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和“小国寡民”的理想中长达两千多年一直到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剧变已经不容许自我陶醉的知足常乐了。从此,中国踏上了痛苦的探索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是不容许再有些许的懈怠和知足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地下的溪流讽刺树根的丑陋、愚蠢和盲目,却不知道正是这样看似愚蠢盲目的永不知足撑起了地面上的参天大树。
永不知足是一种谦逊更是一种奋发。它根植于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它导向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它是幼兽探索世界的眼睛,期待着不久的纵情驰骋;它是雏鸟嗷嗷待哺的小嘴,锻炼着纵横四海的翅膀。
庄子清醒的认识到未知世界的广阔和人类生命的短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却得出了既然如此,不如放弃对未知世界探索努力的结论,“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殊不知,如果人人都是庄子,那么哪会有日新月异的今日世界?虽然个人的努力探索对整个社会历史确实是沧海一粟,但是薪尽火传,许多的一个人,许多代的`许多人,在他们艰苦卓绝的探索中,人类社会不断的走向文明进步。入海、上天、离开地球、探索星系,正是这样的永不知足,世界才显得如此的精彩、令人留恋。
一位著名科学家曾经对崇拜他的学生说,我掌握的知识和你们的就好象大小两个同心圆,圆以外是我们所不知晓的领域。也许我比你们渊博,但对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同时比你们要大的多。其实越是渊博和聪明的人也就越谦虚。无知和骄傲却如影随形。苏格拉底曾经说,我之所以被神谕称为全希腊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的。正以为如此,科学家才孜孜不倦的探索世界,哲学家才回不知疲倦的寻找真理而政治家才会发出“既得陇,复望蜀,人苦不知足”的慨叹。
一位哲人曾说,不能想象,当一个人满足于自己的所有时,他还会有什么样的进步。中年以后的牛顿陶醉在世俗赋予他的荣誉和神学的神秘中,再也没有任何的成就。而满足于“还矢先王,告以成功”的后唐庄宗在国家还远未统一,外寇窥视的情况下停下了奋进的步伐,最终落了个“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
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要想生命如参天大树般繁茂、壮观,必须要有你自己发达的根系,那就是永不知足的精神。
有关知足的作文篇2
有一句俗话叫做“知足者常乐”,自我从学完了语文书上《怀疑与学问》这一课,我就对这句话有所怀疑了。
在学习《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惊异的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怀疑,同时也了解到了怀疑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怀疑知足者是否常乐。经过很多事例的验证,才证实了我的怀疑是正确的。
“知足者常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为过,但我并不对他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我认为知足者并不都是常乐的。陶渊明是一个很典型的知足常乐者,他很满足现壮,安乐的生活,但有些知足的人确笑不到最后。我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很久以前有两个人,一个有钱另一个确很穷,他们俩同时都买了个小官当,穷的那个人比较有志气,就想把官做大了,但是有钱的确不那么想,他觉得一天无幽无虑的生活挺好,就放弃了生官的机会,结果穷人做了大官,有钱的小官由于一些地方不公证,结果被那个穷大官给免了职。从这里就验证了我的怀疑“知足者未必常乐”。
还有一个我身上的事例,我就是因为太满足做一个中等生,所以导致现在的结果,连中等生都占不上,我觉得这完全都是由于我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满足于那点点的几分,失去了理想,没有了动力,失去了追求的信念。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壮,我们要拼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成绩,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同学们去随意的发挥吧,新世纪需要这样的人才,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争取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足常乐的人已经被淘汰了,“知足常乐”因此也成为了贬义词,所以不要让“知足常乐”这样的坏名声落到我们的身上。
有关知足的作文篇3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拥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
有关知足的作文篇4
2011年,一场地震袭击了日本,造成了核泄露事故。为了救济受灾群众,政府设立了多个生活用品取用点,给灾民提供了各类日用品。然而,分配的原则很简单:灾民自己取用。但这个原则非但没有导致现场秩序的混乱,反而方便了群众,人们各取所需,并无一点无序状态。相反,这次事故却造成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紧张进而上演了“抢盐”的闹剧。
此事件的背后藏着许多反映我们人性缺陷的证据。人们抢购食盐,是受了谣言蛊惑。而煽动造谣的人,则是受了利益的驱使。如今,利益的触角几乎伸遍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无孔不入。受利益驱使的人,永远不懂得知足,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不惜违背个人良心、社会公德,这与“善负”的蝜蝂小虫何其相似,“遇物辄取”,殊不知,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反观日本灾民领取救济物品,他们则显得更加淡然。生活,在他们眼中很单纯,他们不必为了追逐一些蝇头小利而苦心孤诣。因为他们懂得满足,懂得常怀一颗知足之心,就常常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快乐,找到希望。
在中国,知足常乐之人也是不胜枚举。
孔子问弟子们有什么愿望,子路说希望自己有一辆马车,与朋友共同分享,就算破旧也没什么遗憾。而孔子却能安步当车,这又是何等豁达的胸襟!只有知足的人,才能达到“安步当车”的.境界。陶渊明隐居南山之下,观夕阳,赏秋菊,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尊为“靖节先生”。苏东坡被贬黄州,初到时即被当地之美景吸引,遭贬的失意大消。挥毫一书: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难道我们就缺这种精气神?我看不然,只是我们中很多人都只是被一时蒙蔽,才会选择用无限的索取来填自己物欲的无底洞,才会做出有愧于心,漠视天良之事。我们的知足心被掩盖了,但还闪着光呢!趁我们还良知未泯,学会唤起自己的知足之心,知足常乐吧!
有关知足的作文篇5
有句老话“知足常乐”,意思是人若懂得满足就可以常快乐。真的是这样吗?人知足了就可以常乐了吗?
我觉得知足只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想法,知足就是说自己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之中,不求上进。一个人应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成功已是过去的,不代表现在如果因为取得一点成功,自己就认为可以“知足常乐”了,这样就放弃了追求进取,而在原地踏步,不如不获得成功。也许还不如失败的好呢。因为得到了失败的教训,这样反而会激起人的'斗志,获得更大的成功。
被人誉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收音机等之后,就“知足常乐”了,骄傲自满了,并说出了“不要向我提出什么意见,因为再好的意见也比不上我的头脑”。最后,因为他的固执,不肯将直流电改为交流电,使这件事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而与爱迪生刚好相反的则是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了一克镭,但她并没有因为发现了镭而知足常乐,而是马不停蹄地继续研究,之后,她又发现另外一种新的元素钋。她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偌贝尔化学奖的人。据说,有一次她的一个邻居带着一个小女孩到居里夫人家玩,那个小孩临走时竟然把居里夫人获得偌贝尔奖的奖杯拿走,女邻居急忙阻止小孩,可居里夫人却说:“不要紧,那是过去的事了,对我来说只有不断的发现才更有意义”。
看,居里夫人与爱迪生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一个“不知足”,一个“知足”,带给人的却是不同的处世方法。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想法,而不知足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知足可以成为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发展。
所以,我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
有关知足的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