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事迹的整理,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具体描述事迹可以展示出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航天员的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航天员的事迹篇1
桂海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桂海潮说,正是有了中国空间站这个新舞台,才能有飞行任务的新角色,才能有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一年,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有些薄弱。
“干就好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训练结束,他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通过在练习中不断修正,他不但克服了2g过载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尤其是头低位姿态时,整个身体的重量挤压着头部、肩部、胸部,特别不舒服,还伴有恶心。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他在水下反复练习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
2024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3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当时,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挑战。”
航天员的事迹篇2
时间过得很快,随着2011年“神舟八号”任务的成功,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空间站的建设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要想适应空间站的在轨中长期生存,需要首先在太空中实现数周的生存,循序渐进。
而我国将通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三次载人任务将完成这一目标。
对于邓清明来说,自2003年完成训练,具备独立执行空间飞行任务能力以来,他和太空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2012年,他入选了“神九梯队”,却无缘上天。
第一次尝试上天未果,邓清明却仍然和往常一样坚持训练,在完成了训练的大纲要求的同时,他还主动加练。尽管他的家离航天园公寓只有数百米,但他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甚至回家的时候还揣着手册,有空就翻出来读读。
他在等待着下一次的出征机会。
2013年,他入选了“神十梯队”,作为梯队成员,他还是全程参与了训练。一天,结束当天训练的邓清明在围墙外看到了他的女儿邓满琪,由于航天员的训练是全隔离的,因此他只能和他的女儿相隔10米,互相喊话。
“爸爸,你要努力,我们共同努力,不抛弃不放弃。”这是女儿对父亲的鼓励。
然而遗憾的是,“神十”发射的乘员组名单,同样没有邓清明的名字。
而且更糟糕的是,2013年的年底,邓清明被查出有肾结石。这个结石尺寸很小,对于正常人而言,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作为航天员,需要承受过载、振动和失重,肾结石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身体问题。
“一定不能带着问题参与训练!”邓清明接受了碎石手术,第一次手术没能成功,在经受了一个月埋管、尿血的折磨之后,第二次手术总算是完成了。
但令人惊异的是,手术完成后仅仅一周,邓清明熟悉的身影就又出现在了航天员训练场上,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首批航天员里唯一一位没有飞行经历的航天员,坚持不放弃
2014年3月13日,在隆重的航天员停航停训仪式中,我国首批航天员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为年龄的原因,退出了现役航天员序列。他们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了16年。在这近6000个日日夜夜中,他们始终枕戈待旦,梦想着能够完成太空飞行任务。尽管他们没能成行,但他们仍然是无冕之王。
会后,陈全对邓清明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是现在航天员大队里面唯一一位没有飞行经历的,你要努力,不要放弃。”
这是战友对战友的鼓励。
“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任务的圆满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实现短期驻留的希望,那么下一步,航天员们将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天宫二号”15立方米的狭小的空间内生存生活一个月,完成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无论是任务时长还是任务复杂性都是一次飞跃,这又是一场挑战。
邓清明再一次入选“神十一”梯队。他和陈冬搭档,在地面的1:1模拟“天宫二号”的实验平台里,圆满完成了33天的任务。在陈冬看来,在这一个月的密闭训练中,邓清明仿佛如同他的大哥,就像家人一样。
但是,最后宣布的出征人选却是景海鹏和陈冬。
一个航天乘组梯队本就包括主份和备份,大家接受同样的训练,这意味着一定会有人去不了太空。但即便大家对此心知肚明,当人选结果宣布的那一刻,会场的气氛仍然无比凝重,寂静无声。
千言万语在邓清明的喉头凝聚,却无法说出。过了许久,他抱住景海鹏:“海鹏,恭喜你。”
景海鹏也紧紧抱住邓清明:“谢谢你,兄弟。”
那一刻,在场许多人为之流泪,仅仅是零点几分的微小差距,却让邓清明第三次落选。下一次进入太空,最快也要4年之后了。
但邓清明没有流泪,因为任务进入了飞行阶段,尽管他没能前往太空,但地面训练的丰富经验让他可以作为地面支持人员进驻位于北京的航天飞行中心,为在太空的航天员们实时沟通,提供帮助。
随着专机进入停泊点,邓清明从窗外看去,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眼前出现。他的爱人满颜虹,着一袭红衣前来迎接。
“你没有上,我也要穿红色的衣服接你回来。”这是妻子对丈夫的鼓励。
邓清明仰着头,不让泪水流出来,随后他笑着接过了花束。
从机场到家的车中,两人的手紧紧相握,此时无声胜有声。
邓清明打开家门,他看到了这个足以铭记一辈子的景象——
所有灯都亮了,丰盛的晚饭摆满餐桌,桌上还有三杯红酒,女儿也等在一旁,迎接着英雄的归来。
他冲进了卫生间,打开水龙头。
哗哗的水声覆盖了嚎啕,也融入了航天员的泪水。
后来邓清明回忆起这段任务往事,他说:“谁完成任务都是航天员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圆满完成了33天的地面支持任务。他的女儿也在地面团队内,对于父亲的敬业精神,她也深受感染。
时光又流转了6年,就在今天,他的名字终于进入了“神舟十五号”的飞行乘组内。这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24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得来的,是24年不抛弃不放弃得来的,是24年家人战友的鼓励得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如今这号角已经吹响,这位今年56岁的老将也披挂上阵,他将带着自己24年的飞行经验,带着家人和战友们的殷切期盼,带着全国人民的深情祝福,在今天起航,去往属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神舟十四号”的乘组们会师,继而开启自己为期半年的飞天生涯。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邓清明家中悬挂的题字,也是他飞天之路的真实写照。
航天员的事迹篇3
在航天员的序列里,就执行飞行任务而言,有主份和备份之分。这绝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设置,而是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做出的科学部署。“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就是对这一部署意义的精准说明,这也是“邓清明”们所思所想所诠释的核心价值。他们是战场上的“预备队”,是先锋身后的“后援团”,是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神秘力量。我们为有着如此铁血如此优秀的备份而感到骄傲。
备份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次次落选,也难免会有失落的心情。当组织上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邓清明说自己当时的确懵了一下,但他还是转过身面对景海鹏,紧紧地抱住了他,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而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真诚、无私、不矫情,大局为重,这是一名立誓为祖国载人航天的航天员应有的格局。
中国航天员,是精锐中的精锐。备份越强大,越说明主份的强大。而主份的梦想成真、为国出征,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推力,这股力量也包括了备份们矢志不渝的航天理想。真可谓,“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邓清明所言“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了,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这是心有蔷薇的生动写照。
航天员的事迹篇4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航天员的事迹篇5
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
升空过程中航天员们难掩激动之情:“感觉良好!”“很舒服!”“非常平稳!”“相当漂亮!”“太壮观了!”桂海潮还说:“坐火箭太爽了!”
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姚关社区。昨天一大早,村里的乡亲们就赶到桂海潮姨妈杨美平家的小院中,等待观看直播。村民们都在谈论这个曾经黑瘦的男孩成为了代表祖国出征的航天员,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小院里围坐着30多名村民,他们手举国旗,期待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昨天从电视里得知这个消息,作为亲人我们非常激动。”桂海潮的表弟刘辉说。一直只知道桂海潮在大学任教,家人也只知道桂海潮最近要外出一段时间执行任务,没想到是代表国家出征太空。全村人都非常激动,村委会更是凌晨6时多就开始布置场地,方便村民集中观看。当发射成功后,村民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一片欢呼。
桂海潮曾经的母校——施甸县一中和三中也组织了学生集中观看直播,尤其是进入发射倒计时环节,学生们难掩激动之情,纷纷欢呼鼓掌。他曾经的高中班主任杨兆东老师感慨:“在教育并不算发达的小县城,桂海潮出征太空,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非凡,对于小县城的学子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在北航校园,同学们一起在屏幕前共同关注火箭发射,并为桂老师加油:“祝我导圆满完成任务!”“出征顺利!圆满凯旋!”
桂海潮从小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桂海潮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当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心潮澎湃。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2024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
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的提问,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成为航天员后, 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已正式开启。
航天员的事迹篇6
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开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阵容,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邓清明,终于出现在名单中。为了这张“太空门票”,邓清明准备了近25年。
当天,他在航天员与媒体见面会上说,25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
1998年1月,邓清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如今,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已经“飞天”圆梦,5名没能执行任务的队友,也已在2014年正式停航停训,邓清明是其中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航天员。
从加入航天员大队那一刻起,邓清明就对神秘的太空充满向往。
2010年,邓清明成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备份和主份航天员的训练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标准都是一样的。神舟九号任务中,邓清明最后落选,但他相信这种积累是为下一次任务打基础。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后,邓清明在地面按照手册,跟天上的航天员一起走程序,做到哪一步就打一个钩。他说:“不是从基地回来,任务就结束了,我的队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
如果说神舟九号任务落选后,邓清明相信自己还有机会,那么梦想与神舟十号任务再次失之交臂,止步于发射塔前,则让邓清明更感遗憾与难过,“因为我不知道‘神十一’是什么时候,那个时候已经年纪不小了。”
2014年,首批航天员中5名航天员正式停航。在停航停训仪式后,同是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备份航天员陈全在鼓励邓清明不要放弃时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这句话让邓清明印象深刻。
即使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2018年,邓清明首次公开航天员身份,进入大家的视野,他20多年来多次备份,却屡屡与梦想擦肩而过的故事令许多人动容。然而,邓清明明白,“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人生能有几回搏。”
他直言:“25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有过失落,也有过泪水,但我从没有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
这些年来,他一直坚信“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对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在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得知自己被确定为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时,邓清明坦言,当时内心十分平静,想得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做一个让乘组放心的人。
正如一位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见面会上所说,“大家一直在这里等你”,许多网友在名单公布后发出“追梦者终圆梦”的感慨和祝福。
29日晚上,邓清明将出发,去亲身体验队友曾向他描述的精彩的太空生活,他也与家人约定,当他们的眼睛,带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航天员的事迹篇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桂海潮出征太空,在家乡云南施甸引起广泛关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形容道,施甸沸腾了!施甸人的朋友圈都是惊喜、赞叹和骄傲。
5月30日上午,在施甸一中礼堂里,施甸党政机关干部、桂海潮的老师同学以及施甸一中高三学生代表收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直播。
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说:“此时此刻施甸人民心潮澎湃,我们将以桂海潮为榜样,传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以及‘__ 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长抓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为施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注入源头活水,以教育之变推动发展之变、施甸之变。衷心祝愿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切期盼家乡英才凯旋。”
1986年,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这里距离县城约18公里,桂海潮先后就读于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施甸三中)、施甸一中,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澎湃新闻注意到,5月29日,施甸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还公布了桂海潮从小学到高中的毕业照,其中在拍摄初中毕业照时,桂海潮似乎在一旁同学的下巴处比了一个“v”字。
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高中班主任杨兆东给桂海潮的评价。“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会是第一个首先大声回答的同学,即使他回答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答错,但是他也会勇敢地说出来。”
桂海潮的弟弟桂海益说,桂海潮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以身作则给弟弟妹妹作出示范,耐心地辅导功课。“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办法给予我们太多的帮助,但却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哥哥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我们的骄傲。”
桂海潮此番叩问苍穹,带给这座小城的不仅仅是荣光。
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报道中,施甸一中教师丁志美说:“桂海潮同学是我们小县城的英雄,也是我们施甸一中的骄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桂海潮为榜样,朝着既定的目标理想,奋勇向前,不懈努力。”
“我感到非常振奋,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成就自己的梦想,决胜高考,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施甸一中学生李孟杰说。
5月30日,桂海潮曾经就读的施甸三中、姚关镇中心小学也组织学生收看直播实况。
其中,施甸三中学生杨海斌说:“桂海潮学长勤奋刻苦的精神激励了我,在即将到来的中考中,我一定会以桂海潮学长为榜样,勤奋刻苦,信心满满,奔赴考场。”
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学生龙波说:“我相信只有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我立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要顽强进取,努力拼搏,力争成为像桂海潮叔叔一样的国之栋梁。”
航天员的事迹篇8
在接受“飞天”任务之后,邓清明表示:“很多人问过我,当了20多年的陪练,为什么还要坚持呢?我想说,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这些年来,邓清明目送一个个队友脱离地心引力、遨游太空之间,他见证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与此同时,邓清明始终勤勤恳恳坚守于一个航天员的本分,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揣着一飞冲天的豪情与壮志,恰如他挂在书房里的那幅字——“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
20多年前,邓清明还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他用24年10个月的时间呵护梦想的种子不断向上生长。如今,邓清明即将以最璀璨的方式绽放出梦想之花。回首过往,每一份坚持都是值得的,每一种历练都是一种成长,邓清明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必在意留下逆行的背影,因为我们始终在逐光而行;梦想一定要有的,只要我们坚信它一定会实现。
壮志满怀逐梦苍穹,归来仍是翩翩少年。“飞天”在即,让我们为邓清明和他的队友们送上最深沉的祝福,同时向那些“影子航天员”们致以最真切的敬意:祖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跃升,都凝聚着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他们的工作分属台前还是幕后,逐梦前行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真心英雄。
航天员的事迹8篇相关文章: